来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有三大必须要看的建筑:托普卡普老皇宫、蓝色清真寺,还有就是接下来要写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初看这三座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比不上老皇宫的富丽奢华、比不上蓝色清真寺的清丽典雅,甚至初看外观,因为主建筑周围东贴一个偏房西加一个偏房,显得有些太过凌乱。教堂建筑群四角的伊斯兰风格报时塔使其增色不少,这是后来土耳其人加上去的,作为世界上唯一从6世纪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圣索非亚大教堂也是唯一一个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建筑。那为什么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呢?
圣索菲亚大教堂穹顶
拜占庭是伊斯坦布尔最早的名字,它在古希腊时期是一个小镇,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把帝国首都迁到这里,并改名君士坦丁堡。在罗马帝国迁都初期,君士坦丁就在新首都进行了大量建设,其建筑风格大都是罗马建筑风格的延续,但这些建筑现在都没有保留下来。后来,君士坦丁堡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建筑风格,即拜占庭风格。拜占庭风格是在罗马建筑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东方建筑艺术,对东欧特别是俄罗斯的建筑风格有深刻的影响。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时期规模最大的建筑,也是完整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大型拜占庭建筑。它是查斯丁尼皇帝于公元532年建的。此前,一场叛乱毁坏了城市,查斯丁尼皇帝希望通过城市建设重塑国家形象和信心,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其中的最重点项目。虽然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外观并不是多出众,但走进教堂内,感觉顿时改变,有着不容置疑的震撼效果。
当时我们从老皇宫步行到圣索菲亚大教堂,距离很近,加上一路上好吃好玩的小摊位太多,以至于经过圣索菲亚教堂时竟然没有发现。
这是从教堂侧后面拍摄的,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
走进教堂,被墙上金色的壁画、花纹细腻的墙头所吸引,内厅里有更丰富的世界等着我们
进入到了一个巨大的大厅,大厅与其他空间也是通透的。仰头望,巨大的穹顶上有着梦幻般的金碧辉煌的镶嵌画
圣索菲亚大教堂奇妙的空间设计是拜占庭建筑艺术最具特点之处,巨大的圆顶是放在方形空间之上,这不仅是亮点,也是难点。
查斯丁尼皇帝当时选了两位数学家作为大教堂的建筑师,他们在圆顶和方形空间四角的柱子之间加上了一个过渡的拱,就是绘有奇特装饰画之处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大家可以看到空间中链接石柱的拱和石柱,为了增加柱子的支撑力,南北方向把柱子的断面不断加大,在东西方向又增添了半圆形的屋子。
教堂墙壁上显眼的地方悬挂着的大圆盘,是后来伊斯兰教徒增加上去的,上面绘以阿拉伯文字“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采光很好,这得益于整个教堂内设计的无数窗户
穹顶顶部设计了一圈窗户,光线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显得庄严而神圣
帆拱上绘制的炽天使像
带有伊斯兰风情的装饰图案
拜占庭建筑除了利用帆拱把穹顶放置在方形空间上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彩色马赛克镶嵌画。彩色马赛克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被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了,最早的彩色马赛克是做成串珠的丧葬用品。
这幅马赛克图案上的基督神像身穿深蓝色长袍,坐在金色背景的中央位置,以右手祝颂的同时左手拿着圣经,在他头项的两侧分别写有“IC”及“XC”,意指“耶稣基督”。身穿礼服的君士坦丁九世和佐伊女皇分别在耶稣的左右侧。
马赛克上的圣母玛利亚如同其他拜占庭艺一样身穿深蓝色长袍,她把儿童时的耶稣抱在膝上,耶稣以右手祝颂的同时左手执卷轴。约翰二世站在圣母右侧,身穿镶有贵石的服装,他呈上钱包,表示皇室对教堂的奉献。
女皇伊林娜站在圣母左侧,她身穿礼服呈上卷宗
三圣像马赛克被认为是圣索菲亚大教堂最精良的马赛克图案,拜占庭图画艺术复兴的起始。马赛克上圣母玛利亚及圣若翰洗者的面部轮廓只露出四分之三,他们祈求基督神像能在最后的审判怜悯人类。马赛克下半部已严重败坏
很遗憾当时去参观圣索菲亚大教堂时,正好赶上教堂内部整修,很多重要的地方并未看到。不过建筑的很多细节之处也让人回味。高档大理石石柱与马蹄形穹顶构成的狭长回廊
上层楼座的天花板上,在鹅黄色颜料基础之上勾画着秀丽的花纹。虽然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
拜占庭建筑的另外一大特点是柱头不在拘泥于希腊柱式和罗马柱式,而是把柱头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可以随心所欲的在柱头雕塑花纹或者植物造型
除了置于方形空间上的穹顶、马赛克镶嵌画、花纹和造型丰富的柱头,我个人还很喜欢这里玻璃的设计,虽然造型单一,但靠近玻璃的墙面终会绘制着不同的图案。阳光透过玻璃让我觉得进入到一个圣洁的空间
二楼的一角
精美的彩色玻璃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对面就是蓝色清真寺,我是从蓝色清真寺出来后,坐在中央一个喷水小公园,才仔细观察圣索菲亚大教堂,外观的敦厚朴实和内部的精美绝伦形成很大的反差,也因此更会惊叹于其内部的神奇。
难怪当年俄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第一次进入教堂内赞叹道,“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置身于天上还是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