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鲁迅的食色文化
2012-4-19 17:04:34
访问量:2831093
走近鲁迅(3)
解读鲁迅的食色文化
文/老狼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五四”精神的集中代表者,他也是张扬食色文化最有力的一员,他热烈呼唤自然生命力、自然人性。他为人的生存发展权力与保证人的合理欲望大声疾呼:“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鲁迅喊出了生命力,喊出了人性,肯定了食色文化的重要位置,目的在于冲破封建礼教对人欲的禁锢扼杀。其实谈性色变是咱们国家的特色,几千年的儒学思想已经深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鲁迅也是经过了性禁锢、性压抑的逐步深入了解,结合中国国情才喊出这样的口号的。我从鲁迅的文章中挑选了几段,与大家共同感受一下,这位文坛北斗食色文化的心路历程。
《鲁迅新传》第六章“性苦闷与情压抑”说:“初夜还有老嫚陪伴新郎新娘上床的,老嫚负责男女性交的指导。”从中可见中国封建社会在性禁锢这方面的根深蒂固,当时的鲁迅正值性冲动旺盛期然而却又压抑着,内心极度矛盾和气愤,同时也担心恐惧所产生的后果。
《朝花夕拾》里的《狗·猫·鼠》中:“现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鲁迅先生把婚庆礼仪比喻成了性广告,真是诙谐幽默,这个如同契约论一样的假设,让我们看到了如果单单继承鲁迅文笔锋利的笔风,那是远远不够的,诙谐之中伴着幽默的思维,更值得我们去继承。
《病后杂谈》中:“我曾经爱管闲事,知道过许多人,这些人物,都怀着一个大愿。大愿,原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却模模胡胡,自己抓不住,说不出。他们中最特别的有两位: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这种志向,一看好像离奇,其实却照顾得很周到。第一位姑且不谈他罢,第二位的‘吐半口血’,就有很大的道理。才子本来多病,但要‘多’,就不能重,假使一吐就是一碗或几升,一个人的血,能有几回好吐呢?过不几天,就雅不下去了。” 在这里也比喻的很深刻,性因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异,这与“车夫们留的都是臭汗,而那些小姐们留的都是香汗......”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已集·小杂感》中:“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其实这段话扯下了满嘴道德仁义的面具,给那些封建人士有力的抨击,让我们明白了儒家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否则怎么会想到杂交,想到私生子呢?
《食欲与性欲》中:“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衰老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性交才发生后裔,继续了生命。”这么普通的常识,鲁迅也给写出来,无非是在当时,很少有人揭露性的根本。做为一种生物,薪尽火传,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生命发展旅程中的一个过客而已。
《且介亭杂文》中:“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显然任何人,每天都是需要休息吃饭的,但性欲又的确不具有这种经常性。这就让我们不难理解《补天》一文中,在女娲两腿之间为什么出现的是“古衣冠的小丈夫”。这个小丈夫是淫荡的放纵,且虚伪性十足,但性生活人人需要。其中的反思尖锐无情,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单照常识判断,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因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失了生物的意义。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因有食欲才摄取食品,因有食品才发生温热,保存了生命。但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老衰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发生苗裔,继续了生命。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饮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这时候的鲁迅应该说很成熟了,这段话对性的理解,应该是公正的评论。
《我之节烈观》中:“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这里所指的幸福,当然是把食色、爱情、繁衍后代都包括进去了。这就涉及到了爱情的节烈观与情感的问题。只有把情和欲结合起来,才是完美的,爱情固然很美,但它必须在有生理的基础才是美的,即使是柏拉图式的最高雅,最纯美的恋爱,也必须依附于生理的存在,抛开生理欲望的纯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因此鲁迅说:“柏拉图式的爱情我做不到。”
鲁迅对弗罗伊德主义的解释虽然是杂文笔法,但认为:“弗洛伊德恐怕是有几文钱,吃得饱饱的罢,所以没有感到吃饭之难,只注意性欲,有许多人正和他在同一境遇上,就轰然拍起手来。诚然,他也告诉过我们,女儿多爱父亲,儿子多爱母亲,即因为异性的缘故。然而婴孩出生不多久,无论男女,就尖起嘴唇,将头转来转去。莫非它想和异性接吻么?不,谁都知道:是要吃东西!食欲的根柢,实在比性欲还要深……”鲁迅这段话不仅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也客观上表达了中国人普遍存在的饥饿焦虑。
鲁迅在《死火》中又以冰山、冰谷隐喻性压抑。鲁迅为什么总是以冰或雪来隐喻性压抑?这也与鲁迅对佛教的认识和他的身体的感受有关。在佛教中,常常以火宅比喻尘世的苦难,大约是因为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很炎热的缘故。而鲁迅以冰雪为苦,也正说明鲁迅是不同意佛教对人生的理解。而且从生理角度讲,越是炎热,性欲越是旺盛,而冰冷才有利于压抑性欲。所以用冰雪来隐喻性压抑也就顺理成章,我们看到的鲁迅曾经睡冷板床,大冬天不穿棉裤,就不难理解鲁迅的性压抑了。
笔者认为鲁迅的食色文化,呼唤自然生命力、自然人性,这是一个大的社会范畴。比如说生存,在没有任何食物的情况下,发生的吃人现象,历史上比比皆是。由于天灾或战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饥荒,人们为了生存而被迫以同类为食。这种现象史书常见记载,每个朝代在遭逢大饥荒的年头都会出现吃人的惨象,即使是盛世也不能免,像白居易诗中所写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古代的战争中也有不少以人肉作军粮的将军,十六国时,前秦苻登领兵征战,把杀死的敌兵叫做“熟食”。唐末时,秦宗权常派遣部将四处屠杀百姓,他的军中不带米面,把杀死的人用盐腌起来,随军携带,作为军粮。五代时的赵思绾领兵占据长安时,城中没有吃的,就杀妇女儿童为军粮,按一定的数目分给各部,每当犒军时,就杀砀百人。这种以人肉代替军粮的行为,在某些正义之师中也不能免。如史载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兵士共食三万人。饥饿相伴着恐惧是肯定的,不但导致战争爆发,也会引起内乱。性压抑的人同样具有暴力倾向,这和性满足是相对的,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又该如何发展?这就涉及到爱情的问题了。
鲁迅的食色文化,如今事过境迁,仍值得我们深思。在当代大学生中,性已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成为高校教育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对性知识教育的渴望和接受程度比以往都要强烈,已没有性神秘感的大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性教育?我们不能否认性的影响,也要考虑性在塑造人的精神结构和行为模式方面的因素。比如性交易,没有买淫的嫖男,怎会有卖淫的娼女,问题在于买淫是社会的根源。比如普遍的三奶、四奶现象,问题在于这些寄生虫的依附者。比如办公室爱情,昭示的又是怎样的畸形性思考?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爱情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依然在考验着红尘中的男男女女。当我们的欲望升华为情感时,本质就是征服人的动物性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自我限制与压抑,经历了灵与肉的奋力拼搏,才会对爱情有了理性的认识,才会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老狼
2010年7月12日0点17分。
2010年7月13日草根大讲坛采用,感谢怀旧国际圈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