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好德如好色”与“食色性也”
2012-4-19 17:04:09
访问量:2831558
圣人讲修身立德,五千年来,诸子百家,历代名家、大家,君子,无不讲修身立德,凡人个个都以圣德高尚为尊崇、敬仰,对古圣贤无不高山仰止,甚至自觉相差天壤,望而却步。历来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修为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入门就很高,第一句就讲修身立德,身之不修,何以齐家、治国,更以什么平天下呢?
因此,修身立德是最基本的,那这个德该如何修呢?这就向世人提出了一个人人欲而不能的艰难命题,这个命题千百年来的人们都在破解,都在寻觅修德的途径,怎奈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个性差异导致人人看法不一,做法不一,迷迷茫茫找不到统一的路径,因此真正用心修德的人越来越少,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心思变、人心不古,修身立德的人更少,以使“修德”成为了遥不可及的圣物,虽人人都追求,但面对物欲横流的各种诱惑,“德”即如草芥被随意丢弃,于是越来越没有人知道如何修德。
有些科学家认为人是“经济人”模型,认为人天生就是物欲的人,而我认为人是“精神人”模型,人天生就是以精神享受为潜意识的,物欲、经济只是达到精神享受的一种途径,而现代这种物欲横流,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一个很短的过渡阶段,也是必经阶段,既然物欲是为精神提供工具,那物欲就在任何阶段都是少不了的,只是每个阶段的重心不一而已,人类或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之境界,是要回归到潜意识之中去的,而修身立德正是这种“精神人”模型的归宿,回归本真,实现自我。同样人们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就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顺序渐进的程序,我觉得这应该是双向的,常人以为修身是为齐家,齐家方可治国,然后平天下,这仅强调了修身是途径,平天下是目的,认为人提高修养、树立德行,只是为了做天下事(平天下),而我认为这就像太极,反过来又是此“道”之奥妙之处,即做天下事(平天下)、治国、齐家都是途径和方法,目的成为修身,而这正是从原点起又回到本真的太极之妙处,因此,“精神人”是人类之终极,当经济发展到极至,当经济人发展到终点,那就是精神之人。
那么在现在的物欲环境下如何修德?现在人的表象还是“经济人”,没有人会问心,也就找不到自己的本真(也可以是潜意识),人们都活在迷茫中,都活在外物中,自己的“明镜台”上落满尘埃,遮蔽了本心,迷失了自我。其实,前人早已为我们指明修身是有参照的,只要沿着心路的方向走,沿途别忘了这个“参照物”就好,这个参照就是圣贤说的“好德如好色”,我们来重新理解一下这句话,圣人告诉我们修德的欲望要像好色一样,看起来人对德之欲还不及色之欲,让好德向好色看齐,亦即人人好色人人修德,圣人本也好色才知好色与好德,好色为好德带路,色和德都是人之本真,都是人潜在追求的东西,只是一显一隐。
那何以见得色即人之本性呢,古人也有对人的另一个认识“食色性也”,意思是说:吃饭和好色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本真自我,“人本性是好色的”,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一个观点,那么圣人修德之好色,此“色”为哪一色?我认为根据古汉语对“色”的解释应为“美色”,是人发自内心的对一切“美”的追求,当然“女色”排众色之首,因为一个绝色女子是让人终极迷醉的,主要是精神上的迷醉,而不仅是感觉上的,极品女子是令人想拥有却又不敢太近的,就像绝世鲜花一样,自私的养在自家花园里,却只愿远观而不愿亵玩,不忍因自己的一个不经意的触碰而伤害到她。修德亦如此,好德如好色。
而我们世俗眼光中的“色”为何物?世俗的“色”,其实是迷乱的淫欲,仅仅是单纯的“性”而已,因为世俗是不懂、不去修德的,是不去挖掘自己内心本真的东西的,物质世界早已让人丧失自我判断的能力,早已让人渐渐迷失在漫漫红尘中。当然并不是说色就不要性,而是包含性的概念,“性”不该是“淫”,不要用迷乱的淫欲来亵渎精神的礼拜,人是要善于从形式化、表象化的外在现象来挖掘其深层次的东西,要站在精神的高度、站在修德的高度来看待看似低俗的事物。修德之人对美色是持欣赏的态度的,对美色的欣赏是种修养,是“基于欣赏的性,而非基于性的欣赏”,前者讲求的是不否定人本性的一种修心的过程,而后者则是借欣赏之名行淫乱之实,真正的好色是净化心灵的,是回归本真的。因此,古人讲“好德如好色”,不懂“色”之所好,何求“德”之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