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新风尚”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过后一天便是清明。随着文明祭祀的提倡,近年来,各种新式的文明祭祖行为层出不穷。以往山林间,朦胧迷离的烟雨画,变成了如今笑语踏春的游林图。
文明祭扫蔚然成风
近日,记者在县城各花店看到一番忙碌的场景,市民们在购买着祭祀之用的鲜花,新鲜的黄菊花,代表了一代人对已故之人的怀思。
据油竹福寿园公墓管理所负责人介绍:虽还未到扫墓高峰期,但是,此前来祭祀的市民,大都都是以献花、植树为主。而爆竹之类的,则几乎没有见到。墓碑前摆放的鲜花不仅有菊花,还有康乃馨、香水百合等,一些墓碑还被五颜六色的花环包裹住,就连那从前插香烛的香炉上,也堆满了鲜花。
记者也随机地询问了几位市民,当问到如何看待文明祭祖时,他们都表示,这种既文明又有意义的祭祀方式应予以推广。用鲜花和其他饰物来代替香蜡纸烛,显得更环保、简洁,在保留传统祭祖习俗的同时,更新了祭祖的方式。
传统旧俗显出新意
拜扫祭祖,一直以来是清明节的传统风俗。如今,这种传统也有了新的意义。清明节的到来,使得不少在外地工作的青田人,都有了空隙回家团圆。鹤城的王女士,是在温州做生意的,清明节早已被纳入了她回家的日程里。“这是春节过后,再一次的团圆佳节,逝者已矣,我想最重要的是活着的人能够开心地在一起。”王女士浅笑着说道。
四月正值草长莺飞的季节,也是踏春的美好时光。上山祭扫,是王女士每年清明节要做的事。但是,现在的祭祖,不用再背上沉重的烟花爆竹之类,而是轻提着一袋孩子喜爱的零嘴,每人拿着水,一路上听着年长的家人诉说着老一辈的那些往事。没有了爆竹的喧闹声,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玩闹的欢笑声。
相关链接:
现如今已有很多种文明祭祀方式在社会流行起来,譬如,在专门的祭祀网站为故人献上一束鲜花、播放一支歌曲、点一根蜡烛或写下祭文的网络祭祀;召开家庭追思会,以点蜡烛、焚清香、瞻遗像的形式,缅怀亲人的家庭祭祀。社区居委会设立公祭点,用宣读祭文、点燃蜡烛、敬献花篮、瞻仰遗像等文明健康方式进行文明祭奠的社区公祭,或是组织青少年祭扫烈士墓,通过这种方式以教育学生不忘历史;清洗逝者墓碑,以表达思念之情的洗墓祭祀;社区组织群众集体签名,表达追思祭祖之情的签名祭祀;开展朗诵诗歌,放飞白气球、放飞思念的朗诵祭祀;为逝去的亲人亲手叠千纸鹤,送去思念与祝福的千纸鹤祭祀等。
相关阅读:
民间谣传清明撞上"三月三"不宜扫墓 专家称无依据
“清明放假 近三成职场人士近郊出行
清明小长假人气排行发布 海滨度假春游赏花成主角
清明假期南方多雨 北方天气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