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这段情缘的纽带是他的挚友,著名金石家方介堪先生。
▲张大千与方介堪
1926年秋,方介堪离开故乡温州刚到上海谋生“打世界”仅半年,经张大千业师曾熙(农髯)介绍,与张大千订交。各自迥绝时流的艺术造诣、视朋友为生命的共同个性,将他们紧紧联结在一起。从此张画方印,珠联璧合,成为艺坛理想搭配的佳话。
▲方介堪篆刻潇湘画楼
他们相互切磋艺术,一起出任上海美专教授,一起被聘为1929年和1937年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审查委员,并于1937年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办“张大千方介堪金石书画联展”。
▲方介堪篆刻大千居士
▲《大千豪发》 方介堪1928年 寿山冻石 四川博物院藏
1937年春夏之交,在南京参加第二次全国美展开幕式后,他们与谢雅柳、黄君璧、于非闇相约,乘兴共游慕名已久的雁荡山。
于是五人一起到了上海,由方介堪先期回温州准备就绪后,其余四人从海路到宁波转车,直抵雁荡山会合。
在雁荡三四天,他们饱览“二灵一龙”奇峰飞瀑,远迈阴阳洞、西石梁诸胜。
▲灵岩山色图
他们当年在铁城嶂前的合影,一直被香港著名报人沈苇窗保存着,上世纪70年代中期,沈氏特将它翻拍放大,分别寄赠照片中健在的诸公。
2001年清明前后,我作为温州书画代表团成员访问台湾,瞻仰张大千故居时,在他画室墙壁上张挂的仅有几张照片里,又一次看到这张放大照片。人们由此可以掂量这次雁荡之游以及这些书画挚友在张大千心中的分量。
离开雁荡后,方介堪回温州老家短暂停留,之后赴故宫博物院任职,与张大千、于非闇同在北京。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北京沦陷。方介堪由友人相助脱身逃出。
张大千则树大招风,困陷故都。因寂寞无聊,作《西石梁瀑布图》。该图用北派青绿风格,画雁荡西石梁瀑布自顶端直泻石潭,喧嚣出谷,近处石坡上一老翁倚石而坐,仰看飞流。气势宏大,赋色情妍。画面右边题有一首词及跋语,从中可了解张对雁荡的印象及这次游览的一些轶事:
石栋飞虹,砉然匹练垂天际。跳珠委珮,迤迤沾衣翠。荡涤烟云,人在蕊官里。空凝睇,明朝吟思,梦掏银河水。
雁荡山奇水秀,微苦无嘉树掩映其间。此写西石梁瀑布,因于岩上添写一松,思与黄山并峙宇宙也。图成,更倚《点绛唇》题之。
春间与蓬莱于非闇、南海黄君璧、武进谢稚柳同游兹山,永嘉方介堪为向导,下榻雁影山房。乐清张令索予辈作画,其时诸人皆无印,乃由介堪急就凿一章,文曰“东西南北之人”。迄今诸人风流云散,惟予与非闇犹得朝夕相见耳。偶忆及之,因书画上。丁丑秋九月,蜀郡张爰大千父。
▲左:《西石梁瀑布图》;右:《雁荡大龙湫》1979年
此画现藏广州王某处。这里的“乐清张令”是指当时乐清县长张玉麟,他陪同游山,现存张大千等人在铁城嶂的合影中他也在内。张大千当时为他绘《大龙湫图》,图上题《谒金门》词。此图未见流传。
但1979年张大千翻到这首词的旧稿,于是勾起往日壮游的回忆,用泼墨泼彩法再画了一幅,并题上该词,后面还有与上所录大同小异的记游跋语,词云:
岩翠积,映水渟泓深碧。中有蛰龙藏不得,迅雷惊海立。花草化云狼藉,界破遥空一掷。槛外夕阳无气力,断云归尚湿。
▲《龙泉寺检书图》 张大千1936年
方介堪脱险到达上海后,念念不忘尚在虎口的张大千。他与各方共同努力,南北呼应制造舆论,终于迫使日寇放松对张大千的限制,使张于当年底逃出北京,辗转入蜀,在大后方度过抗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