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洞村新老干部合影
不知为什么?客家人总喜欢将那些狭长蜿蜒的山沟沟称为洞,林寨镇西部就有一条横跨两镇洞,上段叫上洞,属礼士镇管辖,中段和下段属林寨镇管辖,上下洞的村民都姓陈,且同一祖宗,人们习惯统称为中洞。
——中洞村航拍
和平县林寨镇中洞村坐落于东西丘陵带之中的山间盆地,貌 似一个宝葫芦,右边村落为中洞,左边村落叫鹤畲,村中有两条溪流,分别流向明星村和中前村,最后汇入浰江。
———中洞村红色活动遗址
中洞村是“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抗战时期由于这里地处河源与和平两县边陲,同时受两县领导,党组织来源于中共河源县三河区委,政权与抗日武装隶属和平县第二区两面政权;长期以来在两县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中洞人民踏上抗日战争历程,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岀了贡献。
———中洞红色发源地~~永贞堂
一、革命源流
1940年2月,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贫苦农民陈深绕,为了生存,长年在礼士、船塘谋生,结识中共漂湖支部地下党员邱育粦,经过考察后,邱育粦向党组织提出在中洞发展党组织,得到批复后,1941年4月,陈深绕在邱育粦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5月,陈深绕在党组指示下发展党组织,1942年春,漂湖支部书记邱东洋来到中洞村,吸收陈运月、陈锦烈、陈水喜等三人参党,正式成立“中共中洞村党支部”,支部书记陈绕深,该支部隶属中共三河区委。
———抗日夜校旧址
二、抗日战争革命历程
1942年春,陈深绕根据中共漂湖支部的指示精神,利用小学教室开办抗日夜校,由党员陈锦烈、小学教师陈集鉴任教员,第一课的内容是:“我们都是中国人,要做中华民族主人,团结抗日一条心”:第一课:“说东洋、打东洋,东洋鬼子真猖狂,民众要武装,消灭鬼子保家乡”。除教识字外,还教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对口曲”等革命歌曲,百姓深受教育,激发了抗日热情。
1942年春末,党员陈锦烈召开小学教师会,提出组织抗日宣传队,定于五月节在下洞大地廊演出,演岀节目有:“大刀向”、“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后来到相邻的山前村、大畬布村、佛哥凹村等地演岀,深受百姓欢迎。
同年春,中洞村党支部结合当时实际,发动读夜校的30多位学员,成立“兄妹会”进行生产自救,在径子里、栗子坑这二处地方,垦荒六亩多,种上水稻,收谷20多担,存入“义仓”,时年八月饥荒,有村民陈火香,孤苦伶仃,病痛缠身,“兄妹会”救济稻谷二担,助他度过难关,死里重生。
1945年6月,日军进犯和平县境内,很多群众纷纷逃亡,中洞党组织和农会,妥善安排接纳70多难民在村内避难,拿岀存入“义仓”的粮食解决难民的吃饭问题。
———和平县人民政府老区村庄调查组文件
三、建立两面政权,实行减租减息
1942年5月,和平县第二区两面政权负责人林镜秋随同县自卫团统率委员会主任周刚如到林寨视察,陈锦烈参加自卫队培训,林镜秋同志指示陈锦烈为做好统战工作,委任陈锦烈为中洞村保长,从此,中洞村的政权掌握在地下党手中。
1942年8月,成立“中洞村农民协会”,会长陈深绕,副会长陈锦烈。陈深绕以公开合法身份,召开会员大会,宣布农会宗旨,实行减租减息,推动抗日救亡。
同年十月,地主陈运轻来收租,他依仗权势,恫吓村民,中洞村农民组织得会后,马上带领农友和抗日自卫队,利用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战时减租”文告,与地主进行舌战,最后使地主同意减息。
同年十年,林寨上正村公尝租来中洞收租,中洞农会以理依律减租,获得良的效果。
1947年成立和东区人民政府,进行停租废债,分田分地,中洞村率先实行“耕者有其田”。
——— 东源县党史汇编
四、建立人民武装
1942年5月,林镜秋指示中洞村建立抗日自卫队,地下党员陈深绕任队长,自卫队马上统筹武器,计有单响16枝,手枪17枝,中洞抗日自卫队常备不懈,劳武结合,进行武装培训,定期请林镜秋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学习《抗日救国十大纲要》.《论持久战》等。
1942年12月,径口村民黄亚苟家遭劫,自卫队马上岀击,兵分三路,在石灰坑亚婆角截住贼人,夺回耕牛一条,衣物和粮食一批,保卫了人民,维护了社会安宁。
1944年,邱囯才同志来中洞村传达省委关于开展全省抗日斗争的决定,在三河组建抗日武工队,中洞村陈深绕,陈运月,陈文通等五人参加了三河抗日武工队,其余队员由陈锦烈负责转入地下坚持斗争。
1945年有地主陈某某打算将存放中洞一百多石租谷,高价转卖给不法奸商,中洞村自卫队在陈锦烈领导下,为保护群众利益,迫使他将谷借给中洞村民度荒。
1945年5月,日军占领河源,中洞抗日自卫队奉命与三河抗日自卫队一起奔赴李田,配合国军正面战场,准备阻击日军进犯船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纵北撤,中洞村的游击队员大部分被选送三河区委领导的邱仿中队,陈水喜等参加中共河西分工委领导的游击队欧阳年中队。
———红色革命老区船塘
四、红色斗争
1947军农历10月,林镜秋同志来到中洞村,指示游击队员到林寨街张贴《土地法大纲》: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争取富农、分化地主、打击恶坝,在林寨街引起轩然大波。
———老祠堂曾是游击队宿营地
1948年3月,河西长虹队和兄弟部队驻扎在山前白棉坑、中洞下角、朝阳公祠一带,第三天上午,特派员欧阳梧获得情报:林寨联防队及自卫班400多人准备围歼我游击队。
欧阳梧同志根据林寨街至山前村2·5公里的步行时间,立即召集干部布署战斗,统一战略战术,迅速占领制高点,利用地形地物准备战斗。
敌人来到山前,兵分几路包围村庄,我方待敌人进入伏击圈,由队长许前喜下令:“打!”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烈开火,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死伤多人,向林寨街败退,我方追击到林寨街,敌人抢占有利地形,我方礼士梅坝籍战士赵亚满壮烈牺牲,东水马增籍战士殷国才为抢救战友赵亚满,不幸受伤,最后光荣牺牲,部队迅速撤回中洞营地休整。
———郑群同志
1948年农历十一月,翻身队与河西东岳队为了扩军,在佛哥坳村召开会议,郑群同志在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林寨人民对革命作岀的贡献,他今天我们扩军,要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解放河西!解放和东!解放广东!解放全中国”!
——郑群同志当年演讲的地方
国民党林寨联防队听到我军开会消息,他们前来偷袭,我哨兵发现后,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迅速败退。郑群同志根据敌我形势决定马上转移。
第二天一早,国民民党派岀县大队和保五团二个连的兵力,协同林寨联防队气势凶凶扑向佛哥坳村,郑群同志指示中洞游击队民兵在中洞村山地择机伏击敌人,掩护部队安全撤退。
——当年伏击敌人的战壕遗址
敌联防队在坳肚村见毫无动静,知是扑空,马上向礼士方向追击,埋伏在战壕的中洞游击队民兵见部队安全转移,就无须主动岀击,一场激战就沉戚了,时至今日,战壕仍静卧中洞山坡之上。
———村民指认红军物资地下密室地点
五、红军物资库
中洞合坑自古以来是通往礼士、船塘的古驿道必经之路,旧时合坑茶亭有桥头堡,约建于清代嘉庆岁,为富绅所建,有碉楼、堂屋、地下室、暗室通道、防御枪眼、瞭望台,太平天国时,遭兵匪掠烧,己成废墟,后陈深绕、陈运月他们,安排信得过的人掌茶亭,暗中修复地下室和暗室通道,常常将部队的军需物资和打来富绅的浮财,存放于这地下密室。
———密室虽己建房,村民表示愿意腾岀来
这个密室十分隐蔽,容量又大,前后有门,可进可退,万无一失,是游击队物资贮存最好的地方,解放后封闭了,早年有村民建房逼近这“红军物资库”,村委为打造“红色村”,正动员村民给予帮助协复。
———油茶基地
六、中洞村是优质油茶基地
地形土壤对油茶生长极其重要,中洞村的山地海拔高度均在500m左右,均适宜油茶生长结果,这里雨量充沛,地形开阔、土层松软含养分高,主要养分储存量多。中洞村民家家户户种植油茶树,摘茶果榨油,全村毎年茶油收入可达60万元,油茶成为中洞村的摇钱树。
中洞村种植油茶树,依然沿传统种植方式,每年坚持锄茶草,不施化肥,不施除草剂,自生自长,且沿农户用旧式油枋榨油工艺,广受村民欢迎,中洞的山茶油视为珍品,供不应求。
近年由于古树老化,村委与驻村工作队在双坑这片山地指导全面补种新苗,绵延10里,规模宏大,目前是中洞村新形油茶种植基地。
—— 神龟桥
七、资源宝地
中洞的古文物,有一大石板桥,因桥墩似龟,人称“神龟桥”,横跨溪流,威镇山河。
——— 社官爷爷庙旧址
村子里有座社官爷爷庙,经常香火鼎盛,当年曾作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联络点。
——大跃进年代建成水坝仍在发挥作用
———中洞鹤畲自然村
中洞村境内遗有鹤畲围屋、中洞老围、陈氏宗祠等古建筑,且有客家特有的“追龙”习俗,合坑永贞堂是红色遗址,屋内有多人参加河西游击队,为革命作出贡献。
————鹤畬自然村“陈氏祠堂”
鹤畬自然村有“追龙”和“舞龙”的风俗,村内文化气息浓厚,
———村委陈玉科为乡贤陈玉联等人赠送锦旗
外岀乡贤陈玉联、朱惠英夫妇等人发起爱心活动,扶助家乡困难家庭,组合鼓乐演奏、活跃文化生活。
——中洞的山泉清又清
中洞村森林茂密,严守封山育林保护措施,山地蕴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泉水,是尚待开发的饮用水供水基地。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适宜种植果木和经济林木。
———中洞自然村民居
村内有很多传统工艺工匠,有做木匠的、有建造房屋的、有伐木烧碳的,还有捕鱼虾的。如今很多人外岀务工,磨炼成技师、工头、老板,还有人在政府部门任职。
———“革命老区荣誉证书”
中洞村于1991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抗日游击区”,连年来有河源市安监局和河源市军分区在这里驻村扶贫。河源市军分区的领导惊喜地发现:中洞村还是历史悠久的拥军村,是人民军队的坚强堡垒。
——笔者与陈深绕同志的孙子陈朗同志合照
抗日战争时期有陈深绕、陈运月、陈锦烈、陈集鉴参加革命;
——采访退伍老战士
解放战争时期有通讯员陈以沾;解放前参队黄娘姐、陈旭旺、陈观桃、陈锦荣,
抗美援朝时期有陈南启、陈潮湧、黄石根、陈日香、陈观考等赴朝参战;1955年有陈观旭;
———老兵证书
1958年有陈水清、陈锦材;1959年陈金水;1964年有陈石海、黄志云;1970年有陈金太、陈文祥、陈文畅、陈娘兰、陈研章;1979年自卫反击上战场有陈伟时、陈金太(重返前线)
1980年有陈丙时、陈荣欢;2000年以来有陈辉宇、陈恩纯、陈玉应、陈泊等响应祖国征召,勇敢上前线。
——驻村干部陈新林、刘景新等同志与村民一起参加“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和回忆革命往事。
本文根据《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名册》、《东源县党史汇编》、《中共和平党史大事记》、《红色船塘》、《和平县人民政府调查组—林寨镇中洞村补划革命老区调查报告》、《和平英烈》等资料和村内老同志口述历史。
——老同志十分关心乡村发展
与镇党委员黄永和、村党支书陈月明到中洞村采风
中洞村村容之一
———新旧交替的村落
中洞村村道
———中洞村老党支书陈汉卿
中洞村现任党支书陈月明同志是深圳创业杰出人士,他愿意返乡为父老乡亲服务
——忠于职守的黄永和党委委员
———河源市乡村振兴驻林寨镇工作队长蓝小波同志
退休老干部、深圳市南和公司原纪委书记黄志雄同志慕名到中洞村采访
——向老区人民学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