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在东江跑水上运输,在广州白鹅潭看到高高耸立的白天鹅宾馆,霍英东先生高瞻远瞩,是在大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壮举,一桩桩,令人豪情万丈,令人难以忘怀!霍英东的名字刻入我的脑海。
1990年霍先生赞助“亚运会”,取得举世瞩目成功,他“积德行善,从善如流,厚德流光,必有后福”,让我矛塞顿开,得到启发,觉得自己作为个体户,也要为家乡做点实事,
于是我试着搞助学活动,先后斥资举办“林寨中学作文比赛”、“四联中学“我爱联中”同题作文比赛”、“林寨全镇数学竞赛”、“和平中学作文比赛”等助学活动,激起涟漪,此后且乐此不疲。
1990年起先后被评为市、县先进个体劳动者,市尊师重教先进工作者,市、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极分子称号、广东省先进个体劳动者,还选为河源市二届人民代表,可以说,我人生的起步是霍先生风范感应。
1996年3月,在林寨镇第十二届代表会上,我竟然地被民选为副镇长,泥腿子洗脚上岸,成为了公务员。我常常夜静思,觉得这种机遇,可能是善缘的福报,是霍先生善举启发的结晶。
1998年我的同学叶亚被在四联中学任校长,他邀我到校共事,其时我觉得镇府工作繁琐,几经缠绵,1999年如愿到文化圣堂工作。
一到联中,我们沟通爱心人士捐资先后建起了“书香亭”、“学子亭”、“同学亭”、“小山公园”。
我特别凝情为联中首任校董黄明甫先生兴建的“思贤亭”撰写的碑记,是洋洋洒洒的文言文,既是追思,亦是言情。
舞文弄墨是我毕生之爱,在四联中学这片芳园,我大可施展拳脚,我负责学校宣传和校刋辅导工作,我提岀的议案是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挖掘四联中学在革命斗争年代有27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经确认后,报请批准,我们四联中学竖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开设“四联中学革命斗争纪念馆”,创建“全国少年军校”,
这崇尚红色基因的邂逅,留下我与霍先生结缘的伏笔。
2001年9月4日,香港铭源基金会驻韶办的领导到彭寨聚史铭源希望小学考察,铭源基金会的车队返程时,四联中学领导恭恭敬敬地守候在路口,委婉地邀请他们到联中看看。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巧合,天空中不知从何处飘来黑压压的乌云,骤时下起了雨。
铭源基金会桂汉标先生、邓妙蓉女士、黄福娣女士、曾辉同志等欣然来到四联中学,他们认真细致地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办公室的同志灵敏地到荣誉室拿来梁威林同志两次给联中校庆题赠的条幅和花瓶等礼品,看了这些物证,铭源基金会的领导才知道联中这所革命学校竟然蕴藏着老同志如此凝重的革命情谊。
桂汉标先生一行巡视高一(1)班教室,由于刚才来的秋风过猛,教室的瓦面被掀得漏水,外面下着大雨,屋子里下着小雨,那豆大的水滴从屋顶摔下来,滴在桌面上,粉碎的水粒溅得同学们脸身皆湿,那几根用来顶撑横梁的木桩湿漉漉地喘着气,线线雨水顺着柱子直往地下流。
看着同学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这么安详用功地学习,真让他们心酸。桂汉标先生含着泪花对同学们说:“你们奋力拼搏的精神令我感动,你们的困难我一定会尽快向霍先生、何先生汇报……”
2001年10月21日,香港铭源基金会斥资70万元扶持联中建设铭源教学楼签字仪式在联中校园隆重举行。
2002年4月12日清明时节,香港铭源基金会董事会主席何铭思先生等前来联中视察,他们浏览了校园,察看了在建的铭源大楼,最后登临小山公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并致三鞠躬礼,体现了一个革命老战士的高尚情怀。争得霍英东铭源基金会支持,联中成为崛起于田野的农村教育一面红旗。
2002年11月24日,时值冬日,南国的山乡依然暖如阳春,自韶关经郴州到赣州沿粤赣湘边红三角圈绕道东下和平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在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统战部长、香港铭源基金会董事会主席何铭思先生,原广东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韦丘、诗人桂汉标和河源市人民政府黄煜祯市长,温文斐秘书长,市政协副主席张鉴林等同志的陪同下,于下午3时来到四联中学视察。
联中以最朴实热烈的方式迎接心仪已久的贵宾,那如潮的掌声响彻云天,霍先生亲切地向同学们致意。当看到联中的教育教学设施仍然局促见绌,霍先生欣然表示继续支持一百万元,再为联中兴建一幢综合楼。
2003年5月,霍先生“八十华诞时,我以学生李成之名为他写贺诗:
福荫联中人欢腾,如锦芳园百花妍,
东岭新楼拔地起,海峡遍颂铭源恩;
寿星今辰辉异彩,比光向阳傍日边,
南沙绘描新画卷,山清海晏喜空前。
霍先生亲笔为我复信,和平县四联中学李成同学,在我八十岁生日的时候,收到你的贺词,文词秀丽,十分欣赏,您的美意,表示感谢。尚望勤力读书,将来为社会作岀贡献。霍英东谨复 二00三年五月二十一日
2003年9月,加拿大英语教师卡兰·罗伯特先生应霍先生之邀,到联中任教。罗伯特先生住在我家,我不会英语,我妻只有小学文化,我们用单词译音、手语和心灵沟通,和谐相处,尊重习俗,十分融洽地陪伴罗伯特先生完成教学任务,
在校期间,我带他在市内旅游,参加“河源市英语大赛”,谱写了“中加”友谊之歌。最让人耐人寻味的是,我妻这个只读过初小的村妇,竟能完美地与外国人友好和谐地相处一年之久,
这也许是一个默契,一种灵感,一种中国式的聪明,更是霍英东先生情怀写真。
2004年3月28日,连绵的春雨在这一天骤然遁迹,久违的阳光洋溢着春天的明媚。联中校园彩旗飘飘,鼓乐喧天,霍先生捐资一百万元兴建的“英东楼”落成剪彩,英东楼占地面积约380平方米,共六层,学校的电教室和化学实验室设置其中,
这座综合楼像一艘旗舰停泊在联中的芳圃之中,原广东省政协主席梁威林同志为新楼题书的楼名,
“英东楼”那三个烫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粤赣湘三省五市文学夏令营、河源市第一届“校园文学”夏令营、
筹办过四联中学“校园文学”夏令营等活动,陈俊年先生、韦丘先生、桂汉标先生、陈振昌先生、曾平先生、邓妙蓉女士、胡列志先生等文化人前来讲座,
2003年获得“铭源基金会”表彰,自此,对文学的追求更加倾情。
我岳母与霍先生同龄,寿数也与霍先生齐眉,2006年霍先生因病逝世的第二天,我岳母也驾鹤西去,当时为了追怀霍先生,我忍痛与叶校长到南沙参加“追思会”,我为他老人家写挽联和祭文,挽联“英名长与乾坤在,东恩永随铭源存”印在霍英东追思大会会刋,我写的祭文如下:
公元二○○六年,岁次丙戍十一月九日,广东省和平县四联中学校长叶亚被率学校部分领导虔具鲜花、素果致祭于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灵前,曰:
英东先生 省港精英 商旅豪雄 一代伟人
年幼有志 少壮业成 精忠爱国 家国情深
抗美援朝 冲破禁令 香港回归 筹措至诚
改革开放 敢为先行 全国首创 天鹅迎宾
洛溪造桥 联接毗邻 公路贯通 百业俱兴
残联施福 体育基金 岁至暮年 壮心不已
建设南沙 独具匠心 规模宏大 事业有成
粤赣湘边 播洒爱心 振兴文化 大智见仁
一脉铭源 薪火相承 助教奖学 福泽贫民
佑我联中 教楼簇新 亲临视察 万众动情
先生风范 万世德馨 耆英至尊 辉灿星辰
四方挚友 神态虔诚 追思恩德 感激不尽
仰祈圣鉴 在天之灵 霍公有知 笑慰人生
广东省和平县四联中学全体师生
执笔:陈仰天
2006年11月9日
霍先生仙逝后,铭源基金会因故喻示四联中学自立自强,彼此交往渐行渐止。我们深知助学是暂告一段落,但铭源的真情是永远不能断线的。
我们常常组织活动,常常聚会畅谈,常常瞻仰龙柏,常常翻看相册,牢记初心,温故知新,让霍英东精神永远在心中闪亮!我们还参加过梁威林主席和韦丘先生的葬礼,以追思铭源基金会引荐人的恩德。
在霍先生风范感召下,沭浴《红三角》、《五月诗社》薰风,我文思焕发,连年来,我乘着精力充沛,先后编著《浰江随笔》、《山水寄情》、《联中英烈》、《天上人间》、《林寨古村》、《古村旧俗》、《彭寨十八围》、《东水三十六口塘》、《天哥讲古》、《嘉信老字号》等乡土文集。
自从认知霍先生,到灵魂触摸,我认定他是我的偶像,我是他忠实的粉丝,虽然我做不到“计利当计千年利”,但我可以“做人要做正直人”。
自2007年我退岀四联中学教育舞台,返乡打造林寨古村旅游景区。
在古村,我们用霍先生“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赢得人们更多的尊敬”之道,仅用47天就完成景区征地拆迁。
“做人,关键是问心无愧!人活一世,要做就做大写的人!做个不被浮名所累的真性情的好人!”我把霍先生的经典,作为座右铭。
目前,在大家十年来共同努力下,林寨古村成为“中国首批传统村落”、“中国文化历史名镇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和“广东十大最美乡村”、“广东名村”。林寨古村因其独特的风格和秀美景色,冲岀国门,走向世界,入选美国邮票,近期正紧锣密鼓为筹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霍英东铭源基金会曾在林寨小学定点,我特意在林寨古村展馆为霍先生亮岀照片,以作长久的纪念。
我所做的一切,都努力地以霍先生为楷模,努力遵循霍先生“人活一世,要做就做大写的人!做个不被浮名所累的真性情的好人!”
几年前,四联中学建造文化长廊,我刻意推荐霍先生的题词:“努力读书就是我们的愿望”。作为碑刻,在文化圣堂,只有读书才是第一要务,只有精忠报国才是人生的境界!
“铭记革命源流,培育后代精英”,教书育人是万世伟业,圆梦中华是我们的追求,愿霍英东铭源精神永远照耀我们前行!
常常夜静思,当年如果没有霍先生善行灵感,可能至今我仍是泥腿子,如果没有红三角《红三角》、《五月诗社》文化薰陶,也不可能走上文学路,如果没有铭源人的德品教化,可能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我要感恩霍先生!
我要感恩铭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