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瑞士中心,英格堡(Engelberg)一直视海拔3238米的铁力士山为骄傲,因为英格堡的铁力士山(Titlis)是瑞士中部的最高点。美到无法形容的雪山景色,是我第一次来瑞士时最难以忘怀的画面。这里有万年的冰川、看不到底的悬崖、一望无际的云海,更为重要的是铁力士山山顶终年被积雪覆盖,一年四季都是滑雪的好地方。
尽管铁力士山的海拔有3000多米,但上山却是一件非常容易又享受的旅程,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80多万游客都会选择乘缆车登上那白雪皑皑的山顶。最初征服铁力士山的是僧侣,他们于1774年登上了铁力士山。在其它山峰还普遍使用登山列车时,铁力士就拆除了牵引列车换上了缆车;而当缆车普及后,铁力士山又在1992年创新地建起了三段不同的缆车,让人可以飞上山顶,飞出乐趣。
我想任何一个中国人到铁力士来,都会亲切感倍增。是的,因为这里不仅有详细的中文资料可供取阅,更为夸张的是不论山下的广告牌还是山上的纪念品专卖店,都少不了中文介绍和导购。而且在山顶欢呼雀跃的呐喊声中,你一定听得到同胞们的声音!
第一段缆车是供6人乘坐的小缆车,从英格堡山谷通向海拔1796米的高山湖泊——特吕布湖。夏天的时候这里是人们特别喜欢带着孩子玩耍休憩的地方,而冬日里,雪山就静静地倒影在湛蓝的湖水中。
这也是夏季徒步的好地方,从特吕布湖翻越赫山口可以到更远些的英斯特伦湖,据说是一段充满绿野仙踪意境的线路。而到了秋冬季节,人们更大的乐趣就转移到滑雪身上了。
这里有一个小旅馆给想要在山上过夜的人们,尽管只有40多个房间,能提供给游客的服务却非常的完善。
旅馆内部的装饰都是木质的,虽然是假花,在冰天雪地里也给人一种莫名的温暖。
酒吧门外是一个露天的休息台。
尽管有些冷,但看起来依旧很有情调吧。
秋季的阿尔卑斯山已经迫不及待地披上了冬的外衣。
缆车第二段就始于特吕布湖,可容纳80人的大缆车上升到2428米处,草坡也渐渐地变成了裸露的岩石。最精彩的当然是第三段,因为这是世界首创的360°旋转式缆车,能让游客在一程中俯瞰360度全方位的阿尔卑斯山壮丽的风光。
瑞士人当然不甘心让人们在铁力士顶峰只做短暂停留,而是想尽办法给游客更多的机会去拥抱雪山。下了缆车,游客可以在5层楼的观景台上远眺阿尔卑斯山的各个方向,真实地踏在嘎吱嘎吱的雪上,感受这白色世界带来的奇妙与欢乐。
前一天刚下过雪,山上的气温大概是零下五度,可面对这样的景色,真的不会感觉到寒冷和寂寞,所有的感官都被发自心底的兴奋给调动起来了。
这不仅是雪山顶峰,也是云海之上。也许人们都在积蓄能量等着冬天来滑雪呢,所以秋季并不是铁力士的旅游旺季,我基本是坐早上最早的缆车登顶的,全程三段加起来也不到5个游客,一个人享受如此美景实在是奢侈啊!
向着山顶最高处的方向走去,就是通往冰雪乐园的吊椅,也叫做“冰川飞度”。
坐在上面说实话还是有一点点害怕的,好像要把我送到雪山深处一个隐秘的小角落。
低头可以看到蓝色的冰川。
此刻天和雪仿佛都是那样的触手可及,就像是走进了儿时记忆里的童话故事一般,冰天雪地里就我自己一人儿坐在上面傻呵呵的笑着,寂寞又欢乐!
从飞椅上转一圈回来,就见到亲切的祖国人民了,大家都撒欢儿的在雪地上摆着各种造型,大声地呼喊着,也像是回到了无拘无束的童年,快乐无比!
瑞士人果然聪明,在雪山上也不忘卖名表,每一个柜台前都有中文,而且我去的时候专卖店的三个导购都是中国人,我们国人的购买力实在是很强大呀!
这是一家可以穿着传统民族服饰拍照留念的照相馆,门口也贴着喜气的春联呢!
一层的冰洞是一条狭长深入山体的天然洞穴,内壁终年覆盖有厚厚的冰层。
山顶除了咖啡厅,也有一个全景观景餐厅,四面连通的大玻璃窗让人有置身于群山怀抱的感觉。正午时分阳光毫不吝啬的洒进来,沐浴在阳光里,一边欣赏着雪山一边吃着热热的大餐,别提多舒服了!
头盘的蔬菜沙拉。
主菜是瑞士特色香肠和煎土豆丝饼。
坐缆车下山,依旧感觉穿梭在云里雾里。这一抹白云像丝绸又像玉带,在空中飘动。
我清晰地记得临别时,我的瑞士导游问我:“你去过那么多国家,也是第二次来铁力士雪山了,会觉得乏味吗?”我笑着答到:“当然不会啦!我觉得任何事情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每一天也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我去过的地方,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季节、与不同的人相伴,都是不一样的感受。我很珍惜每一次的出行机会,所以它们对我来说都是最美好的回忆。况且,铁力士是如此美的地方!”她也笑了,告诉我:“是的,我住在卢塞恩,每天早上开车过来都能看到太阳把雪山照亮,尤其那一片红色的光真是太美了,我怎么都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