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速递:租车“外卖”一口价
2012-4-24 10:53:29
访问量:2828550
高盛领投7000万美元、三菱商事投资2000万美元、联想控股投资12亿人民币,无论是豪赌,还是倾心,资本的涌入给“租车”这个重资产、低利润率的行业,带来了新的引爆点。
2010年是租车业实现分层的一年。
在此前的车轮大战中,胜负已有归属。2010年底,易车网、联拓两家汽车服务公司成功登陆纽交所,正通汽车服务控股也实现香港上市。
2011年,租车格局虽未大变,但一些新生力量的成长,仍然使胜负充满变数。
执掌链家
在海陆空全方位的狂轰滥炸后,租车,已经深入消费者的内心。神州、一嗨等等每天都会打照面的名称,也早已成为“租车”的代名词。
“要感谢这些行业大佬,帮助我们这些规模不大的企业普及租车概念,培育租车市场。”一家从未进行市场推广的连锁租车公司的CEO如是说。
他叫曹晖,链家地产的创始人。
1992年,从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曹晖被分配到农业部信息中心工作。朝九晚五的“金饭碗”,被他看成了束缚。于是,辞职、下海。
手里握着恨不得挤出水来的1500块钱,曹晖同朋友一起开办了计算机培训班,从DOS系统到五笔字型的教授,从中关村到西单发传单,几位年轻人乐在其中。
3年后,曹的培训班已经分布在阜成路、建国门、光华路等多个地方,同步进行的电脑销售也做得有声有色。又经历了4年的保险营销后,曹晖开始转型到房地产服务,并为新公司起名“链家地产”。
起初,曹晖做的是综合房地产服务,包括一手房地产的代理、广告、会展,和二手房的相关业务。在二手房还不规范的当时,链家就率先提出了“零差价”的承诺。也正是严格遵守了这一许诺,2001至2005年的四年之中,链家一直亏损。
接下来的几年,链家机构逐步成长为北京排名前十的地产服务公司,旗下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也快速成为北京排名第一,并拥有绝对市场占有率的房地产中介连锁服务商。连锁门店数百家,员工超过万人。
但是,站在灯光耀眼处的曹晖“并不快乐”,因为链家某些方面的发展,同自己基本价值观出现了偏离。
在放弃公司的控制权后,他再次选择离开,那是2007年。
去做少数派
Zipcar,汽车租赁业中最年轻的上市公司。之所以最年轻,是因为它采用了创新的服务模式,缩短了与同业超级大公司之间的差距。
曹晖相信,自己也可以。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租车公司的调研,曹再次创业。2009年12月,一家定位于创新服务模式的连锁租车品牌——车速递(Car To Go),落户上海。
比起需求习惯、行业规则和服务标准都已成熟的欧美汽车租赁市场,国内的租车市场从无到有不过区区20年。但国内交通状况堪忧、政府对私车牌照的限控等因素,却又给汽车租赁业一剂前所未有的强心针。
根据《赛迪顾问2007-2008年中国汽车租赁市场竞争分析》的数据,这一针催生了3000多家从业公司。其中,85%拥有门店数不到两个,80%的运营车辆不足50台,70%的正式员工不到5人。行业集中度低,能被消费者记住的品牌,屈指可数。
曹晖从开始就清楚,一定要做这些百分比中的“少数派”。
从创新开始。曹在体验国内租车公司时,就有一个最大的感触,店面装修豪华、接待员热情周到,可往往门可罗雀。“刚走进门厅,四位接待人员几乎同时过来招呼我。”在他看来,那是一种浪费,无论是金钱还是人员。
于是,车速递便有了一个个的“虚拟门店”,其实就是免费送车点。每个点只配一名,甚至不配服务人员,有别于等客户式的站店服务,车速递选择了随时为客户送车的“流动部队”。
“这样不仅节省租赁房屋的费用,也使人员有效地利用起来。”曹晖说,目前车速递仅在上海就有十几处免费送车点。就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也将送车流程标准化。
此外,车速递还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了一口价租车、保险无门槛、网上快速预订通道和违章账户等新产品。
“一口价”新概念,打破了传统租车费用组成方式,像当初的链家一样,杜绝了价格陷阱。客户不用支付手续费,也不用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做加法。因为车速递网站上的租车价已经直接包含了日租金、保险等费用,结算时,只需根据显示的租车价乘以租用的天数来支付最终的租车总价。
整个过程简单而透明。
“外卖式”租车
有欧美汽车租赁业的前车之鉴,租车行业总会经历从无消费需求、产生需求,到养成消费习惯的三个阶段,而走完整个过程,大概需要3-5年。
经历过数次创业的曹晖,把现在的车速递比做当年一直亏损的链家,“只有像当初一样坚持下去,才会有回报。”从30辆车一座城市,到500辆车六座城市。曹似乎看到了坚持下来的希望。
希望还源于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和尊重。曹说,没有神州、一嗨、至尊、瑞卡等对手带来的间接经验,车速递也不会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定位。
比如,至尊革命性地简化了手续,引进了赫兹模式;一嗨则将租车系统趋近完善,使用户在线体验度增强等优点,都被他看在眼里。当然,曹也规避了行业内的一些不足,像线上产品琳琅满目,但太过复杂;各类城市都去跟进,精确营销未能保障等。“我要给用户提供其最需要的产品,并且能明确、简单地告知。归根到底,租车还是要回到优质的线下服务上。”
知己知彼后,他将车速递的商业模式归结到了一句话:管理到末梢的外卖式租车公司。
末梢,即点对点的管理,而不是通过店面等层级,管理到每一位“外卖”服务人员。如今的精细化管理已成为车速递引以为豪的模式,且“短时间被同行复制的可能性比较小”。
销售员每下一个订单都会产生数据,数据会涉及到接到预订的时间、是否按时到达、油箱是否加满、交车时的已行公里数等各项细节。“外卖”销售员们每天也都可以查到自己的销售业绩,即时的订单、发展的用户,“所有的业务都会及时跟进,销售额全凭数字说话。”
曹晖对自己的数字化IT系统信心百倍,因为那些由0和1组成的程序里,也有他编写的印记。
理性扩张
汽车租赁的扩张,用疯狂来形容,并不为过。对资本的需求也是行业的显著特点,以便规模增加后的成本分摊和品牌影响优势的扩大。
继神州、一嗨融资后,瑞卡也迎来了资本的青睐。“比起前者们,瑞卡的融资更加理性。因为年轻的租车公司有更加明确的营运特色,并与更专业化的公司展开合作。”在曹晖看来,年轻的公司里包括车速递,而且未来,年轻公司会和此前的业界大佬,殊途同归。
他举了一个皆大欢喜的例子,就像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过程,从锦江之星、如家到汉庭……“如果租车类公司上市,资本市场也应该会能容纳5家左右吧。”那么,关于资本,车速递是否也会像自己的名称一样,飞奔过去呢?
曹正在筹备第一笔融资,金额大概会在2亿人民币。计划于2012年底完成将车辆数量增至3000的目标。在之前的布局基础上,增加5个城市设点。
“不能不计成本扩张,这是我的一个前提条件。3000辆是一个临界点。”他认为对于车速递总部的成本分担,并对于一线营运的成本分摊来说,三千辆的规模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规模。这样一来,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在品牌优势跟成本优势之间的差距便不会太大。如果市场相对成熟后,只要有优秀的团队,和用户喜欢的服务模式,想快速扩张只需复制即可。
曹晖透露,已经尝试性接触了一些风险投资。甚至曾有风投给他建议说,在租赁车辆上做些附加产品,如贴些小广告。对此,他只能淡然一笑,“融资要看理念相投与否,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