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老往)的博客 日出东海落西山,夕阳映照晚霞艳,过一天兮少一天,活一天兮乐一天,乐一天兮赚一天。
【原创】网络连环画——西域漫游记 《十二》(照片解说词) 汽车进入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为蒙古语“优美的牧场”,地处南北疆交通要冲,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乌鲁木齐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基本类型占全国68个基本类型的46%,占新疆56个基本类型的55%,拥有雪峰、冰川、松林、草原、戈壁、湖泊。她既有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又有色彩绚丽的多民族风情,还有雄奇神秘的自然风光。中外驰名的达坂城、浓郁民族风情的二道桥、被誉为“冰川活化石”的一号冰川、极富挑战的达坂城—博格达峰—天池黄金旅游线、风光秀丽的南山牧场、菊花台、白杨沟、水磨沟风景区,以及正在开发中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景区、达坂城王洛宾艺术城和天山国际滑雪场等,都是中外游客理想的游览胜地。乌鲁木齐有着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和宗教历史文化古迹等都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乌鲁木齐机场是我国五大门户机场之一,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60余条,可直接与比什凯克、阿拉木图、伊斯兰堡、莫斯科、新西伯利亚、叶卡捷琳堡等国际城市及全国各大城市通航。乌鲁木齐火车站是全国重要编组站,直通国际列车1对(乌鲁木齐—阿拉木图)、国内及疆内列车13对。公路四通八达,312、216、314国道贯穿城区,与疆内及周边国家相连。市区河滩快速路与吐—乌—大、乌—奎高速公路相接。乌鲁木齐通信业发达,是新疆邮电通信枢纽。亚欧通信光缆、GSM数字移动通信、DDN数字数据网、IP宽带城域网的发展,使城市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便捷的邮电通信设施。乌鲁木齐作为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的中心,作为全疆最大的游客集散地,已形成了日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乌鲁木齐的旅游服务行业也得以迅速发展,目前乌鲁木齐市拥有星级宾馆饭店81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68家,二星级30家,一星级1家;有国际国内旅行社250多家,导游5000余人,旅游从业人员2万余人,各类旅游车辆1500多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齐全,建有乌鲁木齐旅游客运站,乌鲁木齐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极其方便。
“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是经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批准,每年12月定期举办的中国西部最大规模的冰雪风情旅游盛事。以促进新疆与内地省、市冬季旅游双向交流为特点,经过多年的政府运作、企业参与,已逐渐发展成为新疆冬季旅游的品牌;区内、外旅游企业冬季旅游相互往来、交流合作的桥梁。
乌鲁木齐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最早进入此地的为古姑师-车师人。
西汉初年,汉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乌鲁木齐近处的金满(吉木萨尔)设营屯田,维护丝路北道安全。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重要地段,包括今乌鲁木齐在内的天山北麓处于游牧经济状态。东汉为东师六国的一部分。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今乌鲁木齐为轮台县。现乌鲁木齐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即为当时轮台县。从663年开始,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畔屯垦。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乌鲁木齐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乌鲁木齐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命名曰“迪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
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设立甘肃新疆省,定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里居住着汉、维吾尔、回、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47个民族的人民。 民族团结,风情万种。十二木卡姆舞曲、麦西热甫舞蹈令人神往。赛马、叼羊、摔跤如醉如狂。维吾尔族花帽、刺绣、服饰、地毯、玉雕等精巧别致。民族乐器古风古韵。风味小吃香飘万里。众多的现代建筑、雕塑、园林、游乐园、度假村如阳春少女展示出青春的活力。 自然景观,雄奇隽秀。天池风景区冰蚀湖泊,郁郁杉林,皑皑白雪,相映成趣。南山风景区雪峰插云,林木葱郁,花草满坡,泉水淙淙。一号冰川如金字塔般矗立在海拔3500多米处,向四方宾客含首致意。 海内外宾客一来到这里,就会被这座城市独特的、浓郁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所吸引。从城市建筑到庭院设置;从家具器皿到饮食服装;从长幼礼仪到婚嫁习俗;你随时随地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乌鲁木齐市的大街人行道上,我发现了一座很像是解放前的地堡???不知是否???难道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不得其解!
乌鲁木齐在历史上的两种说法 乌鲁木齐城为什么建在这里 历史上的乌鲁木齐城有好几处,包括达坂城古城、乌拉泊古城、九家湾明故城及今天的乌鲁木齐城,都建在这条乌鲁木齐河川内。为什么﹖因为新疆自古以来一向是祖国边关,首府选址首先要考虑军事重镇的功能。天山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天山中段的“白水涧道”,唐岑参称为“走马川”。它由达坂城白杨河峡谷、柴窝堡凹地和乌鲁木齐河谷通道构成。它是丝绸之路北道通天山的主干道路,向东连通赤亭道,向西联系碎叶道。在此处建立关隘,正好扼守住丝绸之路和南北疆交通的咽喉要道,有利于巩固边防,所以历朝历代都曾在此处建城,唐轮台古城应算是乌鲁木齐第一城。 今天这座乌鲁木齐城煷笾挛乌市天山区的核心部分犑冀ㄓ冢保罚担改辏熐隆23年牐它西靠乌鲁木齐河,北靠红山。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位置呢﹖按照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大多讲究风水的原则,城市选址应该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或者说“后山,前草,左池,右岗”。它的意思是:城市选址最好北靠大山,西面也有山,但最好比北方的山低一些,东或西要有河流池沼,南面和东面应开敞平坦。这种地形可以叫做“背山面水”或“依山傍水”。如北京市就是典型的适于建都的“风水宝地”,它北面、西面枕着燕山山脉,可阻挡西北寒风及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东有潮白河,西有永定河,保证了城市用水,南面和东面平坦开阔,能有效地接纳东南方吹来的暖湿气流,而且有利于城市发展。 乌鲁木齐选址也是如此。在这条河川中,唯有红山是道东西横向山脉,城市建在红山之南,乌河之东,西有雅玛里克山,东有东山。不过与北京相比,乌鲁木齐“风水”尚逊色一筹。一是北面的红山太矮,很难挡住北风,军事价值也有限;二是山南河东这片地方不够开阔平坦。但历代只把乌鲁木齐作为军事重镇,也还算差强人意。
鲁木齐在准噶尔蒙古语,是“优美的牧场”之意。它位于天山北麓草原地带,东临天山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南依连绵千里的天山林带,西、北紧靠准噶尔盆地,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
乌鲁木齐的旅游资源具有其他省市无法代替的旅游特色和优势。首先她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必经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其次少数民族聚集的现代化大城市,具有浓郁的、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再之,地处亚欧大陆腹心,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的自然环境,形成一幅幅神奇、古老、美丽的自然风光,都已成为国内外游客渴望一游的西域秘境。
乌鲁木齐尚未建成之前,是一片优美的牧场,汉代西域都护府开始派兵在此屯田,隋代始有“互市”活动。公元702年,唐朝在此驻军屯田,修筑城堡,渐渐成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清朝初年,旧城毁于战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筑建新城,命名“迪化”。1884年新疆建行省,迪化作省会。1945年建市,1953年改用乌鲁木齐原称。现在,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乌鲁木齐西北部和东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东南部与吐鲁番地区交界,海拔680~920米,城区面积83平方公里,全市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辖7区1县(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南山矿区、东山区、乌鲁木齐县)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43个民族。
这些在街头的人在围观什么?!
乌鲁木齐市属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气候相当干燥。1月份平均气温15℃,7月份平均气温24℃。 经过各族人民的辛勤建设,乌鲁木齐现在是一座拥有现代化工业、民族传统工业和现代化商贸、经济体系的亚洲中部大都市。它是中国西部的“空中门户”,有50多条航线通往国内外;加上中国连云港经新疆、中亚至荷兰鹿特丹的新欧亚大陆桥的全线贯通,乌鲁木齐再次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的枢纽,承当着重要的作用。
乌鲁木齐不仅是新丝绸的交通枢纽,还是新疆的交通枢纽。公共汽车遍及市区及郊区,长途汽车通向全疆绝大部分地区,形成新疆公路网。铁路通向南疆、北疆,并直达北京、上海、西安、郑州等地。民航机飞往北京、上海、广州,小型飞机可飞往喀什等自治州内中小城市。
乌鲁木齐市区原有乌鲁木齐河贯通南北,现引河入渠,和平渠取代了原来的乌鲁木齐河。市内有红山、雅玛里克山东西对峙。著名游览点有天池、南山风景区、天山一号冰川、红山宝塔、人民公园、民族巴扎、陕西大寺、塔塔尔清真寺、水磨沟、乌拉泊古城,以及自治区博物馆等
肉香扑鼻的羊肉抓饭 羊肉抓饭是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十分喜爱的食品,也是名少数民族的家常饭。维族在婚丧嫁聚的日子里常用这种饭待客,先把大米洗净,用水泡上。羊肉剁成大块,共罗卜洗净后切成细丝,洋葱剥皮后切碎。锅下油,烧热去辣味,然后加入羊尾油。溶化后,放洋葱稍炸,再放肉块,炸至炒至暗红色,再倒入罗卜丝炒至半熟,加精盐,孜然粉翻搅几下,倒入清水,用火焖半小时左右,再将泡好的大米捞出倒入锅内,做好的抓饭白里有黄,油亮生辉,饭香肉烂,美味可口。
新疆著名的“馕”,是出行备用的干粮"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 囊坑面食是拷馕业的产品,统称为馕。囊坑是烤制食品的炉灶,一般为圆台壮,即上部口小,下部内肚较大,用硭硝做成。囊坑外填土做成平台,坑底留一通风孔。拷馕以前先将面和好,同时用柴禾烧烤囊坑,囊坑内部全部烧白以后压火,将火炭堆积在坑的中间,堵住通风孔,然后将囊坑的内壁喷洒盐水以调节温度,随即把做好的馕饼放在馕托上用手伸入坑口使劲贴在坑壁上,待拷熟后用铁钩勾出,一个个热气腾腾喷香诱人的馕,即可食用。 馕是一种经久耐放,出门携带方便且易消化的面食,它的消费量占人们日常食物的一半以上,在城镇中有许多专业馕房,在农村中几乎每一户维吾尔族人的庭院中都有囊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馕一般由家庭主妇亲自烤制。 "杂克尔"是对玉米面饼的特称。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对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牧民来说,是食用最普遍的一种馕类,它不仅顶饥耐俄,为体力劳动者所欢迎,而且也是普通家庭常备的干粮。因为,这种馕与酸奶、羊肉汤、沙枣汤等特别相宜。和田地区的"杂克尔"馕因自己的特色而著名,其它地区烤"杂克尔"馕的面都是用开水和成的烫面。不用汤面就捏不成团儿,更不用说把它拍成饼状。用烫面考出来的馕不仅不香,而且硬、干巴,泡到茶水里因不吸水而泡不软。唯独和田地区面磨得细,习惯于用凉水和面,有时还掺些洋葱条、南瓜条、肥羊肉丁等,有玉米面的天然香味,构成了在新疆其它地区尝不到的美味。如果在刚出炉时称热就着核桃仁吃,那口感更妙。20多年来,这种馕也走上了市场。 烤馕是维吾尔族最主要的面食品。"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足以证明馕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烤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学者曾在古墓出土过古代的馕。 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50多种。主要有肉馕、油馕、窝窝馕、片馕和芝麻馕等。馕面中含有鸡蛋、清油。由于含水分少,外干内酥,久储不坏,便于携带、打一坑馕可以吃一星期。据说唐僧取经路过吐鲁番时,从高昌携带的食品就是馕。馕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
乌鲁木齐大巴扎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巴扎,建设资金数亿元。家乐福和肯德基加盟其中。由此形 成了这里的特色。维吾尔、汉、及西方文化在这里汇集交融。这片土地历史上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今天仍在继续。
每到周末,这里的夜市很是热闹,各种风味餐饮使得美食家们各得其所。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少数民族风味的各色小吃,人们熟悉的烤羊肉,在这里是百分百的正宗。而在圣诞夜,能容纳数千人的餐厅很早就订不上座位了。
烤羊肉串的小作房,在内地是不容易看到的 新疆的烤羊肉串可以说是风靡全国的一种风味小吃,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喀瓦甫",是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小吃。其做法是:把羊肉和羊油切成薄片,肥瘦搭配地穿在细铁钎上,放在长形的烤羊肉串炉上烤,然后撒些辣子面、精盐和孜然粉,数分钟即熟。其色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不腻不膻,鲜嫩可口。 在新疆无论到哪里都有烤羊肉串。库车有一种"米特尔喀瓦甫"(一米长的羊肉串),这种巨型羊肉串,吃起来才过瘾,吃上2-3串,即可饱肚。 现在宾馆里做羊肉串,有了许多创新,除了一般的烤羊肉串之外,还有竹签羊肉串、网油羊肉串,有的还用油炸,原料基本差不多。有的在烤之前,把羊肉片拌上蛋清和荧粉做成的糊,这样烤出来的羊肉串更加鲜嫩。
乌鲁木齐清真寺
闹市中的清修之地———乌鲁木齐清真寺 古尔邦节那天,46岁的回民马博强起了个大早,收拾妥当后他就带着自己15岁的儿子到清真大寺来参加节日庆典———一到传穆斯林统节日,乌鲁木齐市汗腾格里寺、陕西大寺等地跪满了穆斯林民众。听过教长讲经布道,并怀着虔诚的心情做了礼拜——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 新疆是中国msl人口最多的省区,13个世居民族中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人口超过1000多万,拥有2.4万多座清真寺、2.7万多名宗教教职人员。 近年来,随着乌鲁木齐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越来越拥挤,街头越来越喧嚣,但这里的清真寺相对显得有些静谧,多少让人感觉几许神秘。 汗腾格里寺是乌鲁木齐市最大的清真寺,位于乌鲁木齐解放南路北端,该建筑为双层楼式,楼外部两侧皆设半环形登楼台阶。其建筑风格,是将伊斯兰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别具风采。大寺整体塔楼由四层组成,地下两层,地上两层,二层是寺院生活用房,第三层为礼拜大殿,四层则为经学班教学楼。全寺格调明快,浓郁的伊斯兰艺术风格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拱顶塔楼,象牙塔尖、庄严肃穆,雄伟、壮丽,引人注目。 位于乌鲁木齐和平南路的陕西大寺是乌鲁木齐最大的回族清真寺院,可容纳千人礼拜。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建筑是陕藉人士募款兴修的。与市区其他清真寺不同的是,陕西大寺大殿系中原地区古代传统砖木结构、琉璃瓦顶的建筑风格,坐西向东,高达十余米。大殿前部为单檐歇山式,用四十根朱红色大柱支撑梁架,美观而有气势。拱门上,刻有《古兰经》文,其刻工之精,令人赞叹。后部为望月楼,乃阿訇登临观看月亮出没,宣告斋戒的场所,为上八下四的重檐式八角亭,这种建筑形式在新疆十分罕见。 塔塔尔寺是乌鲁木齐市一家对外开放的清真寺,位于乌鲁木齐市解放路南端。系塔塔尔族人士于十九世纪末捐资所建。中外游人经事先联系,可进入寺内参观,也可在礼拜堂后部观看msl礼拜。按伊斯兰教规,女性不能进入清真寺。与其他清真寺不同的是,在塔塔尔寺,只要事先征得同意,女性游客也可进去参观。 新疆的穆斯林人口数量占中国穆斯林人口数量的一半。一到开斋节、古尔邦节等盛大节日,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都要穿上崭新的衣服,手拿礼拜毯,和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流,到上述清真寺去做礼拜。 这时候的清真寺,楼上和庭院里都跪满了人,就连外面的街道上也铺满了五颜六色的毯子———但即使如此,清真寺依然非常安静,而且秩序井然。
开斋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也是我国回族人民的年节。时间伊斯教历的十月初。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在我国新疆地区,开斋节称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有的民族称开斋节为“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节日”。 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称为斋月。封斋的天数有时为二十九天,有时为三十天。斋日期间,穆斯林们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的整个白天,无论怎样饥饿,不准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平时抽烟折人也要暂时戒烟,谓之封斋(或把斋)。此外,还要求穆斯林在斋月期间禁房事,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以示笃信真主安拉。小孩和老弱者可以不封斋,妇女在经期中也可以不封斋,但要节制饮食,绝不能在公开场所吃喝。有病、赶路的人可以不封斋,但日后要补斋,不能补的以交纳财物作为罚赎。到了晚上,当封斋将要结束时分,清真寺开斋的钟声当当响起,情况就与封斋时完全不同,人们可以饮食说笑,左邻右舍可以团聚一桌,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饥饿时,随便走到素不相识的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 开斋节的庆祝活动,盛大隆重。早在开斋节到来之前,人们就粉刷房屋,打扫庭院,理发洗澡等。青年男女常常选择节日期间举行婚礼。
烤全羊是新疆最名贵的菜肴之一,它可与北京烤鸭、广州脆皮乳猪相媲美。高级筵席中,如果有烤全羊餐车出现在宾客们中间,整台筵席将顿时生辉,显得格外豪华阔绰,为饮宴增添了异常丰富的色彩。 烤全羊所以如此驰名,除了它选料考究外,就是它的别具特色的制法。新疆羊肉质地鲜嫩无膻味,在国际国内肉食市场上享有盛誉。 烤全羊是选择羯羊或周岁以内的肥羊羔为主要原料。羊宰杀后,去蹄及内脏,用精面粉、盐水、鸡蛋、姜黄、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调成糊状,均匀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后用钉有铁钉的木棍,从头穿到尾,放在特制的馕坑里,盖严坑口,并要不断地翻动观察,约1小时左右即成。 全羊烤成后即放置餐车上,烹制者在羊头上挽系红彩绸,打成花结,羊嘴放置香菜或芹菜,餐车备有小刀,服务人员推车围绕餐桌转动,恭请客人启刀食肉。不客气的食客们,持刀从烤羊身上切下肉来,尽情地吃,其热烈闲逸古朴浪漫的情景,非身临其境的人,是难以想象其盛况的。 烤全羊色泽黄亮,皮脆肉嫩,鲜香异常,是维吾尔族人民招待贵宾的佳品。
在新疆乌鲁木齐有一个著名的大巴扎,被人称为国际大巴扎,其风情独特。它就是在乌鲁木齐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占地面积3988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10万平方米超级建筑群;6100平方米大巴扎宴会厅;8000平方米大巴扎美食广场;3000平方米大巴扎室外表演广场;80米高新疆第一观光塔;1座观光伊斯兰清真寺;1个露天大型舞台。
就目前大巴扎那几个楼区来,一号楼和三号楼比较有“货”,一号楼是现代化的百货大楼,三号楼是民族特色的产品,那是我最喜欢的,于是迫不及待地径直奔向那里,一楼主要经营各种干果,如巴旦木、葡萄干、杏干、核桃、大枣、瓜干、酸梅干、无花果干等,还有很多叫不上来名字的干果,仅葡萄干的品种就有好几种。商户们争先恐后的双手捧着果干迎向你,任你尝任你选。“不甜不要钱”,“先尝后买”的生意“规则”仍然适用。走到楼上,这里出售来自新疆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的传统手工艺品,贵的有地毯,要价上万元,便宜的如碗筷锅勺,只需几角钱,维吾尔族传统绣花小帽、英吉沙小刀、华美绚丽的艾德莱斯绸最为丰富,还有巴基斯坦铜制工艺品、俄罗斯的军工制品等,有来自中亚、南亚及阿拉伯国家的铜器、布料、服饰等让人为之眼花。最让女人喜爱的还是各式民族首饰和锡制的首饰盒,富足精明的老板
翘着小胡子,口若悬河,直说的他们荷包里的钱不断的变少。
有人说,国际大巴扎是新疆商业与旅游繁荣的象征,也是乌鲁木齐作为少数民族城市的景观建筑,又是一座标志性建筑。国际大巴扎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涵盖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浓郁的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它是“城中城”其实,无论给它一个怎样的定义,它是在这城市中的,自然会有城市的“味道 ”和“世故”。 车水马龙的公路两边全是黑压压的人群,熙来攘往,好不热闹,要知道乌鲁木齐任何一个街道上都不会有这么多人。路上有金发碧眼的老外,有说者各地方言的游客,有穿长外衣的巴基斯坦大胡子商人。当然,最吸引人眼睛的还是留着卷曲长发,漂亮时尚的维吾尔族姑娘,她们不在羞怯,仍保留着特有的异域风情。 图为大巴扎广场的阿凡提雕塑
晚上,随着欢快的民族音乐响起,大巴扎的歌舞晚会开始了。一个个梳着小辫、身穿民族服装、精干俊朗的维吾尔族演员一涌而出,为观众们表演热情的开场舞,随后他们还将表演都它尔舞、阿拉伯舞、顶碗舞、那孜昆和麦西来甫。最后,还会邀请台下的观众一起上台来跳新疆舞……
国际大巴扎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市民参观购物,带有西域风情的玛瑙项链、宝石戒指、工艺刀、套靴、挂毯等各类商品,让前来“淘宝”的游客看得眼花缭乱、爱不释手。大巴扎一家工艺品店老板介绍说,“这个季节是大巴扎生意最红火的时间。白天来购物的游客也很多,夜晚更是热闹,纳凉看表演的人每天凌晨三四点才会渐渐散去。”
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在民间流传着一首优美的“顺口溜”,对新疆不同地区的不同瓜果加以概括。
吐鲁番葡萄哈密的瓜
叶城的石榴人人夸,
库尔勒的香梨甲天下,
伊犁苹果顶呱呱,
阿图什的无花果名声大,
下野地的西瓜甜又沙,
喀什樱桃赛珍珠,
伽师甜瓜甜掉牙,
和田的薄皮核桃不用敲,
库车白杏味最佳。
一年四季有瓜果,
来到新疆不想家。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坐落在乌鲁木齐市胜利路二巷一号院内,为全国11个八路军办事处之一。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4 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牵制日军, 在国共两党谈判中双方达成将在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国 民党统治区若干城市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和出版《新华日报》等协议。10月,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成立,邓发为办事处负责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的建立,标志着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周恩来、邓颖超、任弼时、王稼祥、蔡畅等来往苏联途中,也都在此居留过。1942年,盛世才投蒋反共,逮捕、迫害我党工作人员,办事处随之关闭。1962年,办事处照原样修复,并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10月1日,辟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陈列了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新疆的革命斗争事迹及邓发、陈潭秋、毛泽民、杜重远、林基路等11位革命烈士的遗物、简历和生平事迹展览,是新疆主要的革命纪念地。
在乌鲁木齐市区胜利路附近,坐落着一幢两层楼的小洋房。周围绿树掩映,花团锦簇;院内绿草如茵,洁净如洗。大门外一侧挂着一块铜制牌子,上面镌刻着董必武亲笔题写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原址”11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