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人文和生态环境也让人赏心悦目。静谧的湖边林荫道上,偶见晨练者在跑步。上前问路,他们一定会停下来,耐心倾听你的问题,而后不厌其烦地说明解释,生怕你弄不明白,搞得提问者都不好意思了;湖边,一群野鸭在嬉戏,一位老妇带着两个孩子路过,顽皮的男孩要给野鸭喂食,老妇急忙拿出一袋鸭子饲料,教孩子如何投喂。此刻,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这里展示得淋漓尽致。
游湖归来,开馆时间还未到。趁此时机,我与也刚游湖归来,兴奋得满脸通红的我们的德国司机闲谈起来。不愧是来自马克思故乡的工人阶级,这位老兄一开口便语出惊人。“我叫马克(MARK),只比马克思少一个字。当然,我的知名度可比他差多了。”在异国他乡听到如此熟悉幽默的开场白,让我和同伴们惊喜不已,双方的心理距离顿时拉近了许多。
马克已经59岁,天性开朗乐观、风趣幽默,强壮的身体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尽管孑然一身,但整天像个大男孩一样无忧无虑,活脱脱一个“快乐的单身汉”。马克酷爱旅游,尤喜自然山水。2005年,马克到中国旅游,先后走访了北京、上海、香港。这个东方古国的繁荣兴旺和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当笔者问他对中国的什么最感兴趣时,他沉思半晌只蹦出一个单词:“EVERYTHING(一切)”。现在,马克正在努力工作挣钱,准备再访中国的名山大川。
远处教堂的钟声响了,那浑厚、苍凉的钟声仿佛在提醒我们参观古堡的时间已到,又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丹麦王国政教合一的权力中心。
曾经的皇家古堡果然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各种家具、摆设、室内用品、装饰壁画等等琳琅满目,尽显皇室的尊贵与奢华。然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博物馆内几处细节彰显出的高雅贴切的人文关怀。馆内工作人员多为五六十岁的老者,气质高贵端庄,他们对游客既礼貌、谦和又不失威严,对那些总忍不住在馆内用闪光灯拍摄的参观者,他们或轻声提示,或用手势、眼神制止而绝无大声斥责、横加阻拦,但就是这高贵威严的制止,往往更让违规者无地自容;在皇宫内,他们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景观。馆内每层都有供游客休息的长凳,长凳临窗,坐上去既通风凉爽,又便于人们细细品味馆内藏品或观赏窗外风景。皇家博物馆能为普通参观者设想得如此细致周到,不能不让人深为感慨。
坐在古堡三层的长凳上凭窗远眺,我又看见了矗立在ESRU湖畔的菲德列四世雕像。雕像的神态不像器宇轩昂的一代君王,倒更像是一位忠厚老者,默默呵护着上苍赐予小镇的绝代风光与和平安宁。是啊,皇家古堡是小镇的骄傲和荣誉,但它却无意喧宾夺主,反而有意识地与小镇田园诗般的风光及当地居民质朴平静,安享自然的生活基调保持一致,这很像丹麦社会的一个缩影。绵延数百年的平民化王权统治,使丹麦人从骨子里牢牢树立起了平等、公正、守法、勤奋的价值观念。而正是这种价值观念的物化,使这一方土地变得如此美丽富饶,这一方人民生活得如此和谐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