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之前看了太多的文字、照片甚至纪录片,我对在北朝鲜能够看到什么新鲜东西并没有特别大的期待。所以对漫长且昂贵过头的四日游打了退堂鼓,转而选择快餐式的“新义州一日游”。事后证明这个选择相当明智:仅仅一天时间失去有限自由,已经让我疲惫不堪;如果这个样子连着折腾四天,我会倒在羊角岛上发羊角风的。自由就好像空气一样,平时不会有感觉,失去的时候才会窒息和抓狂。
可以设想,当问到“为什么要去朝鲜”这个问题时,丹东金华国际旅行社4月3日报名的四十多名游客会给出多么五花八门的答案:猎异国情趣之奇、忆文革之苦思今日之甜,也许还有个把重温或者向往乌托邦的新老左派,抑或是像我们这样读过却没见识过正宗《1984》的踩点控……不过按满族导游张娜的说法,朝鲜有关部门开放边境旅游,其初衷却是为了向被修正主义毒害了的中国同志们进行政治宣传,布主体思想和先军政治之道,充分展示朝鲜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新义州一日游只对中国公民开放。朝鲜当地老百姓大概也是这样被宣传的吧?
……作为主人翁的人民应当接受首脑的指导。首脑是头,党是躯体,人民是手足,躯体和手足应当听从头脑的指挥。如果没有头脑,就失去了生命……父亲给人肉体的生命,领袖赐予人政治的生命。领袖是父亲一样的恩人。如同在家庭中应当听从父亲的绝对领导一样,人民应当无条件地忠诚团结在领袖周围,应当以忠、孝来爱戴领袖。领袖是赐予人民生命的恩人和慈父……
所以局面变得非常吊诡:一方面,基于我们的价值观,朝鲜人不幸福。我们会用同情的目光看着那些外形清瘦、营养状况明显欠佳的朝鲜老百姓;另一方面,朝鲜人是否也会像当年被洗了脑的我们的父母辈一样,充满怜悯地看着这帮来自“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 / 修正主义国家的“可怜老外”呢?朝鲜导游和讲解员们用充满自豪的语调向我们介绍朝鲜的社会制度之伟大:他们不必像中国人一样,为住房、就业、物价、医疗操心。这种自豪感是出于恐惧装出来的,还是发自内心的呢?天知道。因为无法得到充分的信息:我们在朝鲜境内像麻风病人一样被隔离,和普通人完全没有交流的机会——你甚至无法拍下除了涉外接待人员以外的任何一个普通人的清晰的身影,安全部门的干部会立刻上来阻止并勒令删除。而我们获准接触的涉外接待人员,他们多是出身劳动党干部家庭,从事着朝鲜几乎最好的职业,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并不足够典型。这种由于完全不对等的信息产生的沟通障碍,打个很糟糕的比方:这就好象坐着越野车逛肯尼亚的野生动物园——自以为充满优越感的游客们,在狮子们的眼里,可能不过是一帮无害的白痴而已。
也许就像当年去豫东,本想消除偏见,却加深了偏见。一天时间装在鸟笼里走马观花,质量可想而知。但愿我输出的读后感不全是垃圾。 新义州市(,Sinuiju),朝鲜平安北道(道相当于省)的道府,和中国辽宁省丹东市隔鸭绿江相望。不过翻翻地图很容易看出来,新义州比对岸小得多。为了对比两个城市经济的繁荣程度,我从鸭绿江的两岸几乎同一个位置各拍了一张照片。很直观,不用我多说。
照片上不大容易看出来的是两岸的堤防。中国侧有高约十米的堤坝。新义州,就像照片上那样,除了泥滩,啥也没有。河流两岸甚至长满了大树。如此“自然状态”的河道,我一开始没反应过来这该有多不正常。所以新义州一直被水灾威胁。中方导游给我指着某些建筑上的水渍说“这是那年的水位”……所以在新义州西南侧的台地上,朝鲜人正在建“南新义州”——基本上是惹不起,躲得起的思路。
入夜之后差别更为明显,丹东一侧灯火通明如香港。而新义州一侧,从丹东江边能看见的光点不超过十个,我看不到路灯。所以被丹东人民妖娆的装饰起来的鸭绿江铁桥,就像悬在黑色的虚空中一样。朝鲜缺电,这不意外。虽然根据导游说法,让美国人头疼不已的宁边核反应堆距离丹东只有80公里,但彼反应堆不是发电的,而是造原子弹的。
其实两个城市都是伴随着日本人开发东北资源的脚步建立起来的——新义州由朝鲜殖民当局于1924年建立,之前只是个村;丹东市由安东县城升级而来,时间是1937年12月。而跨鸭绿江的这两座大桥,甚至比这两个城市还要老。右边的这座建于1911年,1951年被美军炸毁;左边这座建于1943年,现在还能用。从这年头也看得出来,都是日本人(朝鲜总督府铁道局、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的手工。
新义州有两条轴线:一条沿着通往平壤和铁路和公路,指向东南;另一条和鸭绿江平行,指向西南。两条轴线的交汇点是平安北道革命事迹馆、火车站、公园、某某纪念碑围成的广场。两条轴线上分布着大量的公共建筑和纪念设施。不出意外,如下图,这两条轴线以及轴线上的公共建筑是我们参观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
这是我根据记忆标注的一日游路线图,某些地方可能并不是太准确。红线表示参观路线,绿点是旅行社行程中的景点,红字是其他地标。点击下载kml文件,可以在google earth中打开,看多更多的细节。 从空中回到地面。这张照片是我在永生塔下方,面向西北侧拍摄的新义州的主轴线。视线尽头类似神殿的建筑,是“平安北道革命事迹馆”,背后的高层建筑,属于丹东。高楼的一楼似乎是门面房,但几乎没有商店入驻,大多数都是黑窟窿——这是个实行配给制的国家,商业是没有必要存在的资本主义尾巴。
显然,这是新义州最光鲜,最牛x闪闪的角度——所有的建筑临街的一面都涂上了彩色的油漆——虽然只涂了临街的那个立面,而且剥落得很厉害。我在所有的照片上扫视了一通,这条轴线东南端的建筑普遍有8到12层,也就是25米到35米;靠近“神殿”,建筑高度逐渐减低到15米以下。而中间的大道,宽度将近45米。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的比例,从1:1.5下降到1:3,越来越宽,用缓慢变矮的街区逐渐衬托起神殿的伟大,等于是用整个城市的主轴线为神殿造势。很强大啊。
不过从卫星图上,我看到了这些光鲜场景背后不怎么美妙的东西。下图放大了“一日游路线图”的右下角,而且被我标注了上一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和视角。注意右方被我用红色标注起来的杂乱无章的小格子:大约10米见方,有一道屋脊。按我读卫星片的经验:这应该是棚户区,也就是贫民窟,屋顶的建筑材料可能是石棉瓦。而两个窝棚之间的“走道”宽度甚至不足一米,如果有火灾,轻松烧掉一片。而这些棚户,被沿街的高楼严严实实的盖了起来。朝鲜同志明显不太愿意让我们看到这些高楼后面的状况。
似曾相识,不是吗?天朝落后地区的地方官们修“遮羞墙”,多是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抱抱佛脚。而朝鲜,这显然是城市规划层面上的有意为之。事实上这样的贫民窟才是新义州主要的建筑形式。以我通过读图粗略估计,除了沿江的工业区、铁路货场、公共建筑和主要街道两侧像屏风一样遮羞的高楼,新义州市的7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都是这种棚户。尤其在游客不可能达到的城市的西南侧和铁路的东北侧,棚户区像麦地一样蔓延开去——那里不会出现游客,连羞都不用遮。类似的棚户区也出现在平壤市中心。而这些棚户毫不规则的布局,不像是政府投资,倒像是居民们私自搭建,自然生长出来的。和印度的贫民窟不大一样的是,朝鲜有强有力的政府,会强力弹压,让所有棚户都不会进入游客的视线。
卫星图上还能读出更多故事来。这是城市副轴线上的一个角落。根据现场所见,幼儿园对面是居民区,建筑质量尚可。居民楼的间距是25米,也算是合理。可以想象现在搭着窝棚的地面,之前是小区的绿地。而窝棚正是朝鲜经济崩溃之后,无力开工建设新房,政府只好默许民众搭出来的吧?
这一大片贫民窟,位于远离游客视线的铁路北侧。中心点的坐标大致为北纬40.105946, 东经124.415026。这个样子扭曲的路网,不像事先经过规划。既然没有规划,按朝鲜目前的经济状况,可以想象里面没有地下管网,水电供应也很可疑。朝鲜只有能力修建路边的“面子房”,里面根本无力建设。
按这种状况,我不大相信朝鲜现在还能支撑全民福利分房。想想也很容易理解——到处饿死人的国度,哪有钱搞基建啊? 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自费跟旅行团——去朝鲜只能跟团。没想到导游居然亮点得很。
中方导游,张娜,满族姑娘。人非常high,竟然会唱歌时笑得岔气,以至于唱不下去。我们都看傻了。下图中她正在丹东海关的大院儿里点名。她在朝方非常吃得开:不仅和朝方导游谈笑风生,而且连青涩的朝鲜边防军的小男孩都被她捉弄。她讲的朝鲜旅行须知,对朝鲜政治一阵冷嘲热讽,简直是赵本山+郭德纲附体,堪称经典,只可惜我没录音。不过我记住了她对朝鲜这个国家的总体评价——“这个国家完全没有自信心”、“知道外面了,就没有社会主义了”、“和电脑有关的都不可以带入朝鲜,朝鲜害怕电脑;”——这话多赞啊。
朝方导游,朴龙心,看上去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她是朝方的负责人。按张娜的说法,朝方导游必须是大学生 + 劳动党党员 + 政治过硬——也就是高官子女。这位朴导的背景也确实不一般。在和某人闲聊时,她说自己中学时见过金日成,大学时被金正日接见过。虽然是广场上的万人大场面,但能被选入,足够佐证其背景之深厚。而且不像一般朝鲜人那般清瘦,朴导呈现出朝鲜人少有的富态,皮肤也保养得极好,这也是她隶属贵族阶层的一个旁证。
朝方导游,白莲花,小姑娘一个,才艺无敌,明显毕业于艺术院校。中午吃饭时表演的舞蹈“道拉吉”惊艳得不得了。
按张娜的说法,两个朝鲜导游互相监督对方。不过据我观察,朴龙心明显是管事儿的安全官员,白莲花不过是打打下手。比如监督游客的任务,完全是朴在做。她会提醒大家不要在开车的过程中拍摄窗外,告诉我们哪些可以拍那些不能拍。见我拍得很high,她甚至主动凑上来,号称是帮我审审照片免得过不了海关,实际是履行安全官员的职责。
不过看朴龙心帮我删掉的照片的过程(其实没什么价值,删就删呗),我能猜出朝鲜安全部门对游客照片的审查标准: 金正日铜像要么全身,要么不拍,构图在那个角落都无所谓,但不允许斜着拍;
绝对不能拍军人;
可以拍摄街道,可以拍摄行人作为远景。但是不能拍摄行人近距离的人物特写;
安全部门通过修建朝鲜版的“遮羞墙”达到意淫强国的目的。他们不愿意让外国人看到朝鲜普通国民的样子:瘦弱,普遍的营养不良。只安排些漂亮姑娘让我们拍。这样一来,无论是人还是景,相机里留下的自然是朝鲜最美好的一面。带回国之后传播开去,才会对修正主义国度的人民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朝鲜登峰造极的个人崇拜,相信大家都有耳闻。我看到的也不过是验证了之前在网上读到的。
比如这个放在市中心,之前我多次提到的“神殿”——平安北道革命事迹馆。听名字还以为是历史博物馆之类。谁知进去之后才发现这其实是个宗教场所——“大殿”前有巨大的金日成铜像供祭拜。进得大门便是三个巨大的油画画像,从左到右依次是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淑。“父-子-母”三人摆成一排,被称为“白头山三大伟人”。当时我就让我想起道观里常见的三清塑像: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他们仨也是这样摆一排的。画像旁边用红字写着各位神仙临幸平安北道的次数:金日成271次,金正日204次,金正淑2次。而展馆内(我们只参观了金正日的那部分)的图片和实物陈设,格式大致是上面一张大大的照片或者油画,圣像般的构图,底下标注着“X年X月X日,金XX来YYY工厂视察,指出了若干问题并改进,于是YYY工厂当年增产了600%”。整个布展,概括起来其中心思想是:第一,平安北道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金正日一个人搞出来的,请大家感恩戴德;第二,金正日是全才 + 天才,用铁拳粉碎过反党反革命集团的进攻,是工业家、军事家、艺术家、能用汉字作诗的诗人(提起这事儿,讲解员满脸的崇拜状)……金正日被塑造成当代摩西:文武双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劈开黄海、拯救世人的先知。这些东西,熟悉毛太阳的中国观众都不陌生。个人崇拜,大概就是这样造神的吧。
不过最让人吃惊的还是这个革命事迹馆的硬件:居然有暖气!我靠这么个长100米、宽80米、2层楼且层高5米以上的巨大建筑,16000平米啊!居然有暖气!丹东都停止供暖了。而且,居然内部的温度和湿度是精确控制着的——每个展厅都有温度计和湿度计,温度被控制在20±2℃,湿度差不多35%,要知道丹东最近几天的湿度是80%~90%啊。就是一堆油画,每天寥寥几个客人,犯得着?这得用多少能源啊?朝鲜不是最缺煤和电吗?
里面不能拍照,所以放出一张事迹馆外的柱廊:尽管水泥六棱柱让整体效果看上去有点粗糙,但模仿古希腊神殿的建筑式样还是很明显的。这个风格是从苏联学来的吧?在天朝的敏感词广场,好像也是类似的一圈,虽然工艺要精细多了。
入境之前,张娜告诉我们,如果看到朝鲜标语,以数字“21”开头,那么整句话的意思肯定是“二十一世纪的太阳金正日将军万岁!”嗯,街上的标语和宣传画确实多,比如砸扁了的美帝什么的。可惜照片里没找到“21”。这张是新义州火车站,也不知道写了些啥。要等会朝鲜文的读者来破译了。
至于金家父子的画像,任何一个建筑内都会挂。室外还会有更大的。嗯,老大哥在看着你。
用相机捕捉普通朝鲜人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除了躲开随车朝鲜安全官员锐利的目光,还要担心照片被海关人员查抄甚至没收相机,当地人见到老外也会加快脚步绕着走,神情颇有些紧张——除了一班路过的小学生,开开心心的冲我们喊“你好”,着实令人感动。所以后面放出一堆模糊的贴图和我的解说。
新义州最主流的交通方式是走路和骑车。中午街上人很多。我看到了无轨电车的接触网,但是没看到电车,估计早年电力充足的时候还是能用的吧。有摩托车,有汽车,甚至有高级轿车。同时也有人力拉车——而且非常多。与之相应,货运汽车很少。
街上到处都是蹲着晒太阳的闲人。正在春耕,看到了已经灌水的稻田,看到了一个正在耕地的拖拉机。朝鲜的农村仍然实行类似人民公社的制度。集体劳动,一天一个工分。发生大饥荒跟落后的制度很有关系。
衣着以黑色、灰色、暗军绿色为主。女士们流行穿超高跟鞋和松糕鞋。女人们的便装也是裤子,只能穿裙子的说法纯属谣传。导游那些裙子都是礼服,过节才穿的。看到了皮革——也许是人造革,也有穿羽绒服的,没钱的还是穿棉袄。不过,朝鲜人绝对不会穿牛仔裤——“牛仔裤是美国的”,朴导如是说。
午饭时分,街上放着高音喇叭。一群初中生敲着军鼓,在大街上列队行军。朝鲜每天中午12:00~14:00休息,估计街上多是赶回家吃饭的人们。
朝鲜人可以用小灵通,朴导就配了一个。不让中国人带手机的原因,是怕我们把照片通过无线网发了回去……好吧。
不过,就在市中心箭头所指的位置。我们居然看到一个黑市。一大群人蹲在地上,用篮子盛放货物,低语着什么。军人就在不远处,估计也是见怪不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新义州早年差点成为朝鲜的深圳。据张娜的说法,最近朝鲜有解冻的迹象。各方面都管得不严。例如离开时检查相机,基本没怎么细看。几乎是最松的一次。
铁幕正在散去么?
天知道~ 才艺表演是旅行的主要项目。尽管知道人员都是刻意安排,我还是被震惊了。例如前面介绍白莲花的那张照片中正在弹琴的红衣女子,是商店的售货员。拍那张照片几分钟前,还在用汉语费力的卖地图和邮票给我。之后没事了,就过去弹钢琴玩。连弹了三首:《大海啊故乡》、《红楼梦主题曲》、《土耳其进行曲》,我不知道这算是钢琴几级,但按我从前听钢琴的直观感受,这位红衣售货员姐姐非常牛。
午饭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平安北道美术博物馆。首先是萝莉和怪蜀黎:
一个漂亮的石膏像,谁家的仙女儿?
最高潮的是幼儿园的表演。一群五六岁的小朋友萌翻了所有怪叔叔和怪姐姐,特别是这个穿着黄裙子的小姑娘,总是做错动作,天然呆,反而显得更可爱。多半是精挑细选的吧,长得不漂亮的不会送到这里来接受培训。尤其是跳花绳,水平之高,令人咋舌。这大概是为了展示朝鲜先进的教育制度吧。可欣赏精彩节目之余也会隐隐不安。这么小,练到这个水平得摔多少跤?受怎样的苦?国家靠他们的表演赚外汇(表演结束后还有鼓励捐款的环节),这是怎样的辛酸?可对于一个吃不饱饭的国家,到这里来至少不会饿着吧?……纠结。
《跳花绳》的高清视频: 在朝鲜的最后一个场景给了我巨大的冲击:当时我们的旅游车已经开上鸭绿江大桥一两百米,我忽然发现中午接待我们的那些服务员们竟然集体走到江滨,远远的挥手向我们道别。大桥巨大的影子,和一排姑娘小小的人影,反差大得出奇。当时真是什么滋味都有。我们何德何能受此大礼?
我们来朝鲜是做什么的?欣赏某种社会制度的“奇观”、“活化石”?或者围观他人的痛苦?这种行为本身,是否就构成伤害?我不知道。但至少对我而言,“朝鲜人民”一词,不再是一个和流氓国家、独裁政府挂钩在一起的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生动的脸孔。想想那些孩子,还有很多跟他们一般大的孩子可能熬不过这个春天。除了把这个情报黑洞的现状暴露在外,还能为这些单纯的人们做些什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