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一日游
2011-11-25 19:22:51
访问量:2915929
早上7:30乘游船沿着南淝河,行程约2小时。这是河道上合肥港集装箱码头。
巢湖虽然在中国五大淡水湖泊中,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按照传统的排位只在最后,但是因为近几十年来人为和气候因素,它会在不久的将来必将逐渐独居鳌头。火车不是推的,牛B不是吹的。看看前几年洞庭湖、洪泽湖水面大幅减少和太湖水严重污染的报道,再想想今年上半年鄱阳湖因干旱见底的悲惨状况,我相信我的预言肯定会有时间来证实的。
即将进入巢湖。
姥山岛远景
远方隐约的山头是焦姑岛。
也许你会问:其他的湖泊面积减少,难道唯独巢湖就不减少了吗?对,巢湖的面积也在减少。据《庐州府志》记载,肥西三河镇1855年前只是入湖口的一个小沙洲,而到1907年,它成为湖滨的一个小镇,至今距巢湖水面已有十五六公里了。现今的巢湖,仍处于不显而易见的“陷巢州,长庐州”变迁之中。那么它为什么会在以后独占鳌头呢?回答这个问题,要先从巢湖是怎么出现的说起。
钟庙镇
说实话,直到现在,地质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有关人士还在争论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答案。地质学家考证,2亿年前中生代三叠纪末期,地壳构造运动使陆地上升,海水退出,只在凹陷部分残留着海水,发育着湖盆沉积,巢湖就是其中的一个。大约在到距今1亿4千万年前,地球又发生了剧烈的燕山运动,强烈的断裂和频繁的岩浆活动,使巢湖凹陷更显著,湖水加深,湖面扩大。到距今3千年前时,发生了震动全球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湖面进一步扩大,湖水横溢,成为巢湖的全盛时期。那时的巢湖要比现在的湖床更低,湖水也深得多,是现在巢湖的十几倍。
历史学家根据巢湖中间确实有一座城市,在水底打捞出一些秦砖汉瓦的碎片和几个银质、铜质古代印章,又根据史书上汉朝以后很少再有巢湖文化的记载,认为巢湖是三国时期因为大地凹陷才出现的。据康熙《巢县志》载:“吴赤乌二年,巢城陷为湖。”具体时间也很清楚,康熙《巢湖志》云:“湖陷于吴赤乌二年七月二十三日戌时。”
不过争论归争论,有一点是共识的,那就是巢湖是因为地陷造成的。巢湖地壳运动演绎并没有停止,近百万年来,湖盆仍在缓缓下降,巢湖仍然在不断陷落。这种地质条件不是其他湖泊所具备的。由于入湖河流携带大量泥沙不断沉积,沉积量大于下降量,因此,巢湖水面虽然也在减少,却赶不上其他湖泊减少的速度,巢湖终将成为中国湖泊的老大。现在你该明白了吧。可是,仔细想一想,这却是一个悲剧的结果。巢湖当老大不是一件好事,我倒希望那四个湖泊能够回到以前碧波万顷的模样,让巢湖永远只当个老小。
由此又产生另外一个问题,该湖为什么叫“巢”?历史学家认为,巢湖是因为历史上的“有巢氏”而得名。《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5500~5300年新石器时代。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巢湖流域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结合古籍记载研究,有巢氏被认为是安徽巢湖人。而且《尚书•仲虺之诰》云:“成汤放桀于南巢”,说的是春秋时期,夏桀被商汤起兵打败,流放到了南巢(今巢湖市域)。
而《辞海》云:“巢湖,一称焦湖。在安徽省中部巢县、肥西、肥东、庐江等县间。为陷落所成。湖呈鸟巢状,故名。”《辞海》作为权威工具书,其影响不言而喻。但老犯糊涂却认为《辞海》在不负责任地在乱说一气。根据上一段文字记载,巢湖是因为有巢氏而得名,巢湖这个名字的历史非常久远。即使是现在的巢湖,长有54.5公里,宽21公里。当时的巢湖是现在的十几倍大,那个时候的人怎么会知道巢湖“呈鸟巢状”呢?我赞同“有巢氏”的说法。
而那些搞旅游的不在乎巢湖是怎么来的,和为什么叫“巢湖”。他们在意更多的是有关巢湖的传说。往往一个传说能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比起盘古论今咬文嚼字更加对旅游开发有益。
早在晋代就有古巢陷落的传说,东晋小说家干宝就将此传说编辑进他的志怪神话小说集《搜神记》。其云:“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
经过千年,这个传说经过不断演绎、改创,从地名、人名、神名到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都大变样了:相传古代巢湖地面本是一座繁荣的巢州城。东海龙王之子小白龙向往人间,乔装白衣秀士来到巢州,醉卧街头,不慎现形鱼身。被巢州人发现而进行割肉分食,唯有焦姥和女儿焦姑将分得的那份鱼肉放入水中,从而救活小白龙一命。小白龙因分食而怒,意欲陷落巢州。他在呼涛唤浪之前,想起救命恩人,于是托梦恩人,要焦姥、焦姑逃走。当州城下陷、洪水滔滔之际,焦姥母女并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而是沿街呼喊“陷巢州啦” ,人们这时才相信她们,纷纷出逃。焦姥母女为救百姓,耽误逃命的时机,落在最后面,眼见被大水围困。小白龙赶忙来救她们,已经来不及了,便变焦姥化为姥山(岛)、焦姑化为姑山(岛),又将她俩跑掉的两只鞋子化为两座小小的鞋山(岛)。得救的巢州百姓因敬仰焦姥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遂将所陷之湖命名为焦湖。
以上是“陷巢州”的传说。据老年人和年纪比较大的渔民说,小白龙此后成为巢湖的湖主,他的龙宫就在那个陷入巢湖的巢州城内。多少年前,巢湖水比较清,还能看到水中的城市。即使到了现在,在夜深月圆时,湖水中间升起几盏赤红的灯笼,湖水开始翻腾,小白龙坐在一辆白色的龙车上出来巡查。拉龙车的是马头鱼身的怪物,前呼后拥一队虾兵蟹将。跟在龙车后面的还有一群侍女,一个个很美丽。老渔民说,那些都是巢湖里淹死的美女,在这美丽的队伍中说不定还能遇上以前认识的美女呢,还是那样青春美丽。还有人说,平常夜间在湖中央还可以看到水中那个城市的灯光。
十月一日,我乘游船巢湖一日游。这个游船每周六、日才开航,早去晚归。游船经过一个半小时还多的河道,进入巢湖水面,第一站停靠在钟庙镇。钟庙镇向湖里伸出个半岛,称为凤凰矶,矶上有做中庙,已经有1800年的历史。中庙也称焦湖庙、忠庙,又名圣母庙或者圣妃庙,还有一个名称叫“相隐寺”。这在晋代神话志怪小说《搜神记》已有记载:“焦湖庙有一玉枕,枕有小坼。时单父县人杨林为贾客,至庙祈求。……”此“焦湖庙”就是坐落于巢湖北岸凤凰矶上的“中庙”,此处古往今来皆为水陆交通码头,东西商贾埠栈。
中庙建于汉代,前、中、后三进殿。原来的后殿民国是毁于战火,90年代重建,但一看就知道其建筑质量远不及前两个殿的水平。这是个不大的庙,韦陀的霸王鞭是杵在地上的,与其他庙大同小异。唯独值得一谈的是庙内那口井,天湖井。凤凰矶的面积本来不大,影响庙的规模,于是人们挨着矶做成拱形基础,扩大矶的面积,再建造中庙。为了庙内饮水方便,人们在拱形基础上特意留下井体,直通下面的巢湖水,庙内用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个景观应当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姥山(此处读mu,不读lao)在湖水中,相距钟庙镇约三里多路。迎送游客的快艇往来穿梭不息。我离开钟庙,上得姥山岛,直奔姥山顶上文峰塔而去。姥山不仅秀美,名胜古迹亦多,游人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若脚步稍重,可听见足下回声震响,这就是姥山特有的“空谷回音”。如果循着声音寻找,就可发现约大小20多处溶洞。大的可容百人,小的也可藏十多人,洞内怪石嶙峋,十分险妙。再拾级攀登,就可以观赏明清古塔文峰塔了。文峰塔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当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应证此谣,主建该塔至四层。清光绪四年(1878年),洋务大臣李鸿章续建完工至七层。姥山文峰塔属风水塔,是一种取塔形式的风水文化建筑,与佛教中放置舍利瓶的佛塔没有本质上的联系。文峰塔是据传统的周易八卦风水学原理,用来提振文运的一种建筑形式。儒家认为建造文峰塔可以“补山水之形,助文风之盛”,以佑本地读书人功成名就。同时建塔还能够镇水驱邪,保佑一方四季平安。明清时期,“塔”遂成了勘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祥瑞气的重要建筑手段。明严尔圭和清李鸿章两位朝廷大员,顺应时风民意,修建姥山文峰塔,表达了“姥山尖,出状元”的美好愿望。
文峰塔高七层,51米,133级,系条石青砖结构,层层飞檐走角,八角对着八方,角角装有铜铃,外观雄伟,结构精巧。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人入塔内,门梯交错,左拐右旋,乐趣无穷。每层塔壁四周或题词,或诗文,或砖雕佛像。塔内藏有两广总督李瀚章题写的“举头近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题写的“中流一柱”等25幅匾额和802尊砖雕佛像。我上山太慢,同船的年轻人都回到集合地,我只上了宝塔的第一层,没上第七层,一是因为上下楼道太窄,二是导游忽悠我说上面几层都一样,由于时间太紧,最好不要再上。为了顾及大家,我转身与大家一起下山。
下山的路上,路过古老的渔村,我游览了“华藏寺”,其原名叫“圣姥庙”,是为了纪念焦姥而建立的。这里除了纪念意义外,使其名声鹊起的是那棵槐杨树。它是名扬中外的电影《天仙配》取景地。每年春秋,这里都有隆重的祭祀活动,平时也成为热恋中的青年和渴望幸福的夫妻朝拜的偶像。
早上7:30离开合肥,晚上6:30回来,这一趟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