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傈僳语称玩摆目娥赠,语意为太阳最先照到的最远最神奇美丽的地方。是世界顶极品牌人间仙境、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唇滇金丝猴的故乡。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带。国土面积4661平方公里。县城保和镇距上海3436公里,距省府昆明737公里,距州府香格里拉219公里,距世界神山梅里雪山核心德钦县219公里,距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丽江市230公里。是理想的旅游中转站。
维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老文化,境内的塔城戈登新石器遗址充分证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1985年6月11日,在党中央、国务院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下,撤销维西县,设立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为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历史上,维西曾经是各民族迁徙流转的十字路口,进入藏区西藏,通往外国缅甸的隘口要冲。境内有傈僳、汉、纳西、白、藏、彝、普米等世居民族。各民族之间民风、民俗相互交融,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形成了和谐、团结、发展的新维西。
维西是资源富县,境内有富集的优势资源,具备开发县域特色经济的优势,其中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四大优势极为明显。维西境内高山湖泊星罗棋布,原始森林茂密,河流、山溪众多,最容易开发清洁能¬¬¬源———水力资源。境内雪峰林立,群峰巍峨,山河险阻,垂直的海拔高差,形成了独特的立体生态环境,江河、险峰阻隔保存了自然、古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维西素有“药材之乡”、“天然杜鹃花园”、“兰花之乡”、“滇西北部动植物基因库”、“红唇滇金丝猴的大乐园”、“三江腹地的傈僳文化王国”等美称。
维西地处“三江并流”中的澜沧江、金沙江上游,横断山褶皱带中段,是国家在长江上游实施绿色天然屏障建设的重点区域。境内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到2006年末,全县林地面积达437.6万亩,天然林管护424.4万亩,林业用地554.5万亩,实施了公益林建设11.75万亩,干果基地建设面积38500亩,森林覆盖率达74.83%。维西地形复杂多样。海拔高差悬殊极大,深藏于高山的植物群落还没有受到人类的破坏,无污染的生物种类繁多。独特的地理条件和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为一体的立体气候,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林下生物资源。境内已查明的树种有146科,777属、2537种,其中有秃杉、珙桐、榧木、红豆杉等珍稀名贵树种;有羚羊、小熊猫、滇金丝猴、红腹角雉、白尾梢虹鸡等一、二类保护动物100多种;有早已打入国际市场的野生食用菌松茸、木耳、羊肚菌等野生菌类210种;有闻名全球的细叶连瓣兰花、杜鹃花等野生花卉360种;有药材之王当归、天麻等野生中药材,野生药材共有241种、633属、867种,其中珍稀名贵药材有十多种,大宗药材品种中蕴藏量最大的可达数十万公斤,生物资源开发前景喜人。维西矿产资源丰富,已知矿藏种类有铁、锑、铜、金、银、铅、锌、钛、钨、锰、锡、石膏、油页岩、石棉、大理石、高岭土等,分布面广。境内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拥有富集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根据全县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分为3大旅游片区,72个旅游景区(点),这些景区(点)拥有气势磅礴的雪山冰川,雄奇险峻的澜沧江峡谷,风光迷人的湖泊草甸,神奇茂密的原始森林,有共生互融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有神秘莫测的原始宗教文化。如座落在金沙江支流腊普河畔的塔城旅游片区,已形成维西旅游业的龙头,占了维西旅游总收入的50%以上。塔城交通便利,距县城80km,距香格里拉140km。境内有被称为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有塔城萨马阁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藏传佛教圣地达摩祖师洞景区。澜沧江流域的旅游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境内有极其丰富的旅游景区,如三江司令府——叶枝土司衙署,多种民族文化多宗教派为一体的康普寿国寺,国内外知名的天主教圣地小维西天主教堂。有待开发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点叶枝查布朵嘎,有神奇美丽的呼风唤雨湖——维登新化湖等自然景观。在历史上维西曾长期是进入西藏通往缅甸的要冲,随着香维油路,维通公路,德维油路的改造,白维油路、维福公路和丽维油路即将修建,这一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必将重新凸现出来。与州内的香格里拉和德钦县相比较,维西县平均海拔较低,气候相对温暖,旅游活动很少受到严寒气候的影响,具有四季可游的气候优势。随着一系列的旅游推介,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香格里拉旅游热迅速升温,梅里雪山旅游热的迅速提升,周边丽江市、大理市、怒江州旅游业跨越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维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维西将成为“三江”生态旅游集散中心。
维西县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等原因,居住在三江腹地高半山区的各族人民,如今还有一部分世居民族仍然居住在木楞房、木板房里,有的家庭财产还不足500元,生活极度困难,运输全*人背马驮,到集市需徒步一整天。维西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高半山区与江边河谷地区之间的差距呈不断加大之势,农民增收渠道不稳定,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农村集体经济弱小。全县的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支柱产业培育周期长、难度大,地方财源匮乏,地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地方财政自给率仅达6%。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维西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至2006年末,全县还有贫困人口7.9万多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1万人。基础设施落后,全县还有700多个村民小组尚未通路、114个村民小组未通电。